首页 / 高中政治 / 试卷选题

高三政治第四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太湖边上的杨湾村,夜里曾“聒噪”的蛙声,如今成了农民增收的资源。有人根据当地青蛙多的特点,想到在银色月光里听着蛙唱,喝着碧螺春,可能是城里人向往的惬意生活,于是用这个文化创意建起“青蛙村”,搞起休闲游,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体现了(  )

A.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的一面
B.文化创意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
C.古典文化提升了人的需求层次
D.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华诗词流传400多年,直到今天,依然生机勃勃,人皆爱之。“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也是许多热爱诗词艺术的人共同的感悟。习总书记的话表明(  )
①优秀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优秀文化能够提高人的素养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遗成功后,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逐步加快珠算文物的征集、收藏、展示和保护工作。我国珠算申遗成功基于的传导预期是(  )

A.中华文化的瑰宝→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B.信息技术的发展→算盘的计算功能削弱→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需要
C.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应加强各国文化交流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人类文明的见证和标志→凸显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莫高窟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化石”,其壁画和雕塑等文化遗产跨越了八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释家牟尼塑像,斜披印度袈裟;北朝时期的人物体态健硕,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开始具有中原汉人的风貌,元代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莫高窟人物形象的变化,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

A.历史的继承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相对的稳定性 D.独特的包容性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论衡》中有“案古纂畔之臣,希清白廉洁之人”之语,东汉王逸曰“不受曰廉,不污曰洁”,《辞海》把廉洁解释为“清廉,清白,不损公肥私”。当代共产党人应时刻牢记“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
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②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④体现了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的社会文化现象:“翻开杂志美人多,打开电视广告多,看篇文章署名多,买本新书错字多,大街来往奇装多,友人聚会名片多。”你认为该观点(  )

A.针砭时弊,淋漓尽致,很正确
B.没有看到文化生活中有“忧”也有“喜”,是片面的
C.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与呼声
D.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春晚给讽刺性相声松绑,让它们重新获得老百姓的喜爱,回归语言艺术的自然生态。讽刺送礼文化、圈子文化、马屁文化,显示出讽刺相声传递的正能量。之所以给讽刺性相声松绑,是因为(  )

A.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
B.时代越来越进步,文化生活越来越自由
C.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广大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D.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津有一支扎根在农村、山区的文化服务队,他们常年奔走在崎岖的山区小路上,用双手把文化送到农民家门口。他们夯实了文化惠民之路,把幸福和梦想带给了广大农民群众。文化服务队的活动有利于(  )

A.发挥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
B.开拓农村文化市场,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C.保证基层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D.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其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互联网时代新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人人从微不足道的事情着手,用自己的善举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人们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  )
①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②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④提升了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哲学对自然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B.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D.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发展是同步的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海洋连接世界各地,是最便利、最经济的“公路”,是“大自然设立的伟大的流通媒介”,这个“公路”、“媒介”一经充分利用,便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今天的中国应当树立这样的意识:“国土=陆地国土+海洋国土+领空,海洋=未来生存空间+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这表明(  )
①有目的有计划的意识活动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②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③要依据事物存在发展的条件,建立自在事物的联系
④要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有意识地建立新的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出一种利用屋内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的短距离通讯技术LiFi(Ligt-Fidelity,可见光通信)。研究人员将网络信号接人一盏1 W的LED灯珠,灯光下的4台电脑即可上网。但LiFi技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如灯光被阻挡,网络信号将被切断等等。“灯光上网”的研制(  )
①佐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及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②基于实践活动,发挥了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③表明人为事物的联系无法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④说明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为某国人民制定的法律,一般来说只适合该国,如果该国的法律竟能完全适合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能是巧合。”下列诗句与孟德斯鸠的话寓意相一致的是(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由于我国的餐厨垃圾酸度高,不适用国际普遍采用的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循环处理的方法,于是我国研究出针对中国餐厨垃圾的机械生物处理技术。依靠中国工艺向餐厨垃圾要资源说明(  )
①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②垃圾和资源作为矛盾双方是相互贯通的
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④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奠泽夫妇和奥基夫因发现了大脑中的“GPS”(空间定位系统)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老年痴呆症与脑内空间记忆环路的关系非常密切。专家认为,空间定位系统分子机制的揭示将会对开发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物具有前驱性的帮助。这表明(  )
①承认固有联系的客观性是改变事物状态建立新联系的前提
②抓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③善于将矛盾的特殊性转化为普遍性能取得意外的科研收获
④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科研至关重要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  )
①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②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
④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哲学上看,下面漫画《打倒大师》表明(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一切的过程
C.怀疑一切是创新的前提和途径
D.促进社会发展需要发扬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是同仁堂人的承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是同仁堂人的良心。在这份坚守中,同仁堂从346年前的一间小药铺发展为今天享誉中外的著名企业。同仁堂的成功得益于(  )

A.爱岗敬业,在无私奉献中创造价值
B.遵纪守法,在追求和谐中成就自我
C.艰苦奋斗,在自主创新中谋求发展
D.诚实守信,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价值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需要创新。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

材料二:历经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虽然高考一直在向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发展,但高考制度改革也面临各种问题与挑战,如应试教育、人才选拔与公平公正等问题。对于高考的改革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三一班同学展开讨论。甲同学认为:教育弊端的消除在于对高考这一考试制度的改革,通过高考改革破解素质教育的难题。乙同学认为,高考仅仅是教育中的一环,单纯一个好的高考改革方案,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这次改革也是徒劳的。
材料三: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规定,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了高考(课程)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已先行,模式也开始逐渐踏上科学的探索之路,唯有理念及时转变,让教育的形式与内在同时符合教育规律,方能拨得旧有制度的“云开”见到改革成效的“日出”。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这次高考改革的意义。
(2)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上述看法加以评析(可从甲乙两名同学的观点中任选一个加以评析。)
(3)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高考改革及教育理念转变的必要性。
(4)结合材料中专家的观点,请你为推进高考改革提两点方法论建议。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材料一:一个好人,感动一座城市;一座“好人之城”,温暖每一个人。天津市某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贫困家庭和贫困山区募集御寒衣物3万多件,募集善款35多万元,与22位津门孝亲学子、100名美德少年、100名外来务工子女结成了帮扶对子,用平凡善举点燃灯火,一个个好人的磁场,正在悄然引发道德的共振。
材料二:习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企业、学校、机关等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喜人。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角度,分析某区开展“平凡善举点燃灯火”活动的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3)请结合实际,为你所在的社区或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两条宣传语。

来源:高三政治第四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