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历史 / 试卷选题

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古代中国的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史载三国时曹操每日带人登观稼台,观看各处的庄稼长势,察看天气,测定晴雨,及时告知田间耕作的百姓。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                                                   

A.以农立国 B.抑制商业 C.封建迷信 D.以民为本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搭配准确的是

A.商周—铁器 B.秦汉—青花瓷 C.唐宋—青铜器 D.明清—棉布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江宁会馆位于亳州市古泉路中北侧,是南京药材商人为经商方便于清嘉庆12年(1807)在圆觉寺的基础上集资改建而成的,它具有祭祀神灵、交流信息、方便起居和娱乐休闲等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清代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清代工商业会馆具有浓厚的地域观念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代中国有“千年田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的谚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推行土地轮休政策 B.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C.农民经营无方土地抛荒 D.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清代前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海禁
C.富国强兵 D.保护森林和渔业资源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黄金(Gold),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③开发土地资源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到18世纪后期,英国已经自称为“日不落帝国”,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在兴起过程中先后打败的殖民竞争对手是                                                     

A.法国——葡萄牙——西班牙 B.葡萄牙——西班牙——法国
C.葡萄牙——荷兰——西班牙 D.西班牙——荷兰——法国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界博览会开幕前夕,西班牙邮政部门发行了四枚纪念邮票,画面分别为曾经举办过世界博览会的城市。能够反映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邮票是

A.1970 大阪 B.1958年 布鲁塞尔 C.1889年 巴黎 D.1851年 伦敦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一书中记录的英国每年申请专利数变化如下图。下列现象与图中反映的历史事实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                     

A.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B.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殖民主义扩张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他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材料中的“发明”是指

A.蒸汽机 B.发电机 C.电动机 D.内燃机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经营国内运输,发展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由此可直接推断出洋务运动

A.导致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部分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以来,许多人士投资近代企业。从下表中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1840到1894年间投资民族企业的人数比例表

A.部分官僚、地主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B.民族资本来源多样化
C.部分投资者来自国外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Z处可以用下列哪句诗比喻最为恰当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发表于1958年的一幅漫画中写道“中国好比巨龙,英国好比臭虫,巨龙一日千里,臭虫爬也爬不动”。以下对图片反映的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A.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英国因二战经济日益凋敝
B.“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取得巨大成就并超越了英国
C.大跃进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急于求成,要求“赶英超美”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英国经济陷入“滞胀”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的“特”主要指 (  ) 

A.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 
B.特殊的地理位置
C.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D.特殊的经济发展速度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婚。这说明

A.废止缠足已经成为社会时尚 B.新文化运动的社会影响深远
C.传统婚姻观念受到新的挑战 D.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世纪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这是对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这反映了

A.不同年代的人看时间有不同的偏好 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提高了生活质量
C.中国老百姓一直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D.我国的科学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

A.兰新铁路 B.宝成铁路 C.京九铁路 D.青藏铁路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1年3月11日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巨大的海啸。几分钟后,这一不幸的消息已传到了世界大部分地区。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主要是
①报刊杂志  ②电影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潜伏着巨大社会风险           ④社会财富的分配比较合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一些新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②福利国家得到发展
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④“新经济”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大幅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

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不利于“人”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C.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前苏联《真理报》总编辑阿法纳西耶夫在谈到苏联改革时说:“谁也没有纲领”。先提的是“加速”,后提的是“改革”,然而改革什么,往哪儿改革,没有人知道。他认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是

A.缺乏明确的目标 B.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
C.任务繁重而艰难 D.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总统杜鲁门说:“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此时,为领导世界美国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建立北约组织               ②推行马歇尔计划 
③推动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④推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欧盟和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共同反映了

A.各国间的经济竞争基本消失 B.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美国被排斥在区域集团化之外 D.全球贫富差距明显缩小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西方国家流行这样的谚语“一等企业卖理念,二等企业卖技术,三等企业卖服务,四等企业卖产品”。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我们应该

A.不用理会,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强化制造业
B.关注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
C.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要用西方的产品与理念
D.保持心灵的自由与和谐,西方的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布洛赫在此强调的是

A.贯通古今 B.以古讽今 C.厚今薄古 D.颂古非今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材料三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简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它具有怎样的特点?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材料三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作用。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世界历史的漫漫进程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道路。在这些探索中,我们看到了成功与失败,我们也得到了启迪与借鉴。
材料一 1932年罗斯福入住白宫时,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失业的人们四处游荡,在夏日的酷暑里,在苍蝇成群的垃圾堆中寻找食物,他们甚至不放过变质的肉,因为他们可以将“最坏的部分去掉后再食用”,他们还会摘下眼镜食用坏掉的肉,因为“这样就看不见肉上的蛆了”……                            
-----选自亚当.科恩著《无所畏惧》
材料二 (戈尔巴乔夫刚上台时)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1985年人均住房面积仅15平方米,为西方国家的50%;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4辆,仅为西方国家的17.50%。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美国正是“一片痛苦的海洋”具体指什么?罗斯福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最终使美国社会摆脱了“痛苦”?
(2)材料二反映了苏联社会发展的什么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两段材料中的领导人改革导致的结果有何不同?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品、资本、技术、信息以及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经济布局进行重大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两种观点激烈冲突。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富人的俱乐部,是资本的殖民扩张,所以反对经济全球化;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各国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30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三个重要的历史节奏,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
(2)你赞成材料二中的哪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来源:2011年安徽省毫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