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报最近报道: 一名7岁小男孩自幼缺失监护,当地公交公司为解决他的上下学问题就在他家附近设立了临时停靠站,此举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如果该报"读者来信"栏目向读者征集针对此事的评论稿,请你以读者的身份写一段评论。只写评论内容,不写书信格式,不少于80字。
综合性学习。《人民日报》曾经刊发了注明作家池莉的《所谓爱》,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对自己母语的爱,是爱到写每一个字都不愿意含糊,看每一个字也不愿意含糊。因此,去年底,我在伦敦英国国家博物馆,一看见中文介绍册,当下就被狠狠刺痛。我们的介绍册翻译为‘大英博物馆’,而大厅出售的其他各语种介绍册,大都客观翻译为‘英国国家博物馆’。”有网友在网上发帖:“池莉,你这是大惊小怪!”假如你是池莉,该如何回帖?池莉的回帖: 《汉字演变五百例》中“隹”的解释为“短尾鸟的总称”。请你根据这一解释,探究“集”的本义。
阅读下面关于“变味的礼尚往来”的几则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一:表弟上一年级,他的一个同学过生日,表弟打算送给那个孩子他最喜欢的贴纸,而阿姨果断否决。阿姨考虑到那位同学家境殷实,贴纸实在难登大雅之堂。反复斟酌之后,买了一部昂贵的遥控汽车。阿姨的解释是送礼物关系脸面,绝非小事;而自己可以节省不买。材料二:好朋友举行生日派对,向我发出邀请。倘若我两手空空或带一份薄礼去参加派对,可能会让朋友不高兴,觉得我小气,影响我们的友谊。祝福朋友生日快乐是肺腑之言,但如果我不以一定的物质去表现的话,朋友似乎就感受不到我的情意。材料三: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跟学生接触较多,在日常工作中我发现,一些经常请客吃饭送礼的同学,身边却少有真朋友。这些孩子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只懂得请客吃饭送礼拉拢同学,这反而让周围人瞧不起。上述材料中的“送礼”变了什么“味”?用一句话概括。简述校园里这些“变味的礼尚往来”的危害性。
班级召开“十四岁,我们迈好青春第一步”的主题班会,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设计一段简洁有力的结束语。
综合性学习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请同学们谈一谈上网的利与弊。
考试结束不久,你作为学校广播站一名小记者去采访一位英语考满分的同学,原先设想的问题是:“你的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英语的能力?”但看到他的父母也在场,你发现这个问题不合适,就改变了原先设想的问题。怎么问才比较恰当?请你重新设计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