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相距 L = 11 . 5 m 的两平台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二者之间用传送带相接。传送带向右匀速运动,其速度的大小 v 可以由驱动系统根据需要设定。质量 m = 10 kg 的载物箱(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 v 0 = 5 . 0 m / s 自左侧平台滑上传送带。载物箱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 0 . 10 ,重力加速度取 g = 10 m / s 2 。
(1)若 v = 4 . 0 m / s ,求载物箱通过传送带所需的时间;
(2)求载物箱到达右侧平台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和最小速度;
(3)若 v = 6 . 0 m / s ,载物箱滑上传送带△ t = 13 12 s 后,传送带速度突然变为零。求载物箱从左侧平台向右侧平台运动的过程中,传送带对它的冲量。
对于同一物理问题,常常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找出其内在联系,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其物理本质。 (1)一段横截面积为、长为的直导线,单位体积内有个自由电子,电子电荷量为。该导线通有电流时,假设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均为。 (a)求导线中的电流;
(b)将该导线放在匀强磁场中,电流方向垂直于磁感应强度,导线所受安培力大小为,导线内自由电子所受洛伦兹力大小的总和为,推导。
(2)正方体密闭容器中有大量运动粒子,每个粒子质量为,单位体积内粒子数量为恒量。为简化问题,我们假定:粒子大小可以忽略;其速率均为,且与器壁各面碰撞的机会均等;与器壁碰撞前后瞬间,粒子速度方向都与器壁垂直,且速率不变。利用所学力学知识,导出器壁单位面积所受粒子压力与、和的关系。
(注意:解题过程中需要用到、但题目没有给出的物理量,要在解题时做必要的说明)
如图,质量为M的足够长金属导轨放在光滑的绝缘水平面上。一电阻不计,质量为的导体棒放置在导轨上,始终与导轨接触良好,构成矩形。棒与导轨间动摩擦因数为,棒左侧有两个固定于水平面的立柱。导轨段长为,开始时左侧导轨的总电阻为,右侧导轨单位长度的电阻为。以为界,其左侧匀强磁场方向竖直向上,右侧匀强磁场水平向左,磁感应强度大小均为。在=0时,一水平向左的拉力F垂直作用在导轨的边上,使导轨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1)求回路中感应电动势及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表达式; (2)经过多长时间拉力F达到最大值,拉力F的最大值为多少? (3)某过程中回路产生的焦耳热为,导轨克服摩擦力做功为W,求导轨动能的增加量。
图所示为一种摆式摩擦因数测量仪,可测量轮胎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基主要部件有:底部固定有轮胎橡胶片的摆锤和连接摆锤的轻质细杆。摆锤的质量为,细杆可绕轴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摆锤重心到点距离为。测量时,测量仪固定于水平地面,将摆锤从与等高的位置处静止释放。摆锤到最低点附近时,橡胶片紧压地面擦过一小段距离,之后继续摆至与竖直方向成角的最高位置。若摆锤对地面的压力可视为大小为的恒力,重力加速度为,求
(1)摆锤在上述过程中损失的机械能;
(2)在上述过程中摩擦力对摆锤所做的功;
(3)橡胶片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为了提高自行车夜间行驶的安全性,小明同学设计了一种"闪烁"装置,如图所示,自行车后轮由半径的金属内圈、半径的金属内圈和绝缘辐条构成。后轮的内、外圈之间等间隔地接有4根金属条,每根金属条的中间均串联有一电阻值为R的小灯泡。在支架上装有磁铁,形成了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外的"扇形"匀强磁场,其内半径为、外半径为、张角。后轮以角速度ω="2π" rad/s相对于转轴转动。若不计其它电阻,忽略磁场的边缘效应。
(1)当金属条进入"扇形" 磁场时,求感应电动势,并指出上的电流方向;
(2)当金属条进入"扇形" 磁场时,画出"闪烁"装置的电路图;
(3)从金属条进入"扇形" 磁场开始,经计算画出轮子转一圈过程中,内圈与外圈之间电势差图象;
(4)若选择的是""的小灯泡,该"闪烁"装置能否正常工作?有同学提出,通过改变磁感应强度、后轮外圈半径、角速度和张角等物理量的大小,优化前同学的设计方案,请给出你的评价。
在学习了"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后,得出了动量守恒定律,反过来我们可以利用该实验中的有关方案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下面是某实验小组选用水平气垫导轨、光电门的测量装置来研究两个滑块碰撞过程中系统动量的变化情况。实验仪器如图所示。 实验过程: (1)调节气垫导轨水平,并使光电计时器系统正常工作 。 (2)在滑块1上装上挡光片并测出其长度L。 (3)在滑块2的碰撞端面粘上橡皮泥(或双面胶纸)。 (4)用天平测出滑块1和滑块2的质量m 1、m 2。 (5)把滑块1和滑块2放在气垫导轨上,让滑块2处于静止状态( =0),用滑块1以初速度 与之碰撞(这时光电计时器系统自动计算时间),撞后两者粘在一起,分别记下滑块1的挡光片碰前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 和碰后通过光电门的遮光时间 。 (6)先根据以上所测数据计算滑块1碰撞前的速度,其表达式为 = ,及碰后两者的共同速度,其表达式为 = ;再计算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并比较两滑块碰撞前后的动量的矢量和。 根据实验数据完成表格内容:(表中计算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m 1="0.324kg " m 2="0.181kg " L=1.00×10 -3m
(7)若要证明上述碰撞是非弹性碰撞,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 (用上面所测物理量的符号即m 1、m 2、 、 、L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