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4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6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摘编自《早春的风筝》)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图形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到了明治时代,浮世绘的画风成为日本风筝的独特风格。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鱼筝形如钻石,也称“白宝”,放飞时要由七个女子操控。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六人。其中,两个着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人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亦是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编自《<清明上河图>中看清明民俗》)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介绍了关于风筝的哪几方面内容?

(2)请简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材料二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4)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