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则:①y= ;
②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为 ;
③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 周期.
(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2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④甲物质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⑤相同条件下,甲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密度 (选续“大”或“小”);
⑥丙分子中硫原子和氧原子的质量比是 ;
⑦请补全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S+ O2=2H2O+ .
碳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1)右图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2)煤、 和天然气常称为化石燃料。汽车使用天然气作燃料,排放污染物较少,写出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低碳生活”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主要是为了减少 (填化学式)的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经济”的是 。①提倡发送电子贺卡 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 ④提倡使用一次性木筷 ⑤增强室内自然采光(4)二氧化碳和氨气(NH3)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化学中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量定律。(1)右图为托盘天平,使用托盘天平称物品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序号) 。①调游码 ②放称量纸 ③称量物放左盘④调零点 ⑤加质量大的砝码 ⑥加质量小的砝码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②③⑤⑥① C.④⑤⑥①②③ (2)如右图装置中,称量小烧杯中所有物质的质量m1,然后将小烧杯中的碳酸钠与盐酸完全混合,反应发生一段时间后,再称量小烧杯及烧瓶内物质的总质量为 m2,则(填“=”“>”“<”)m1_ _m2,其原因为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数字序号)。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总质量(4)硝酸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关键反应为:,其中R的化学式为 。
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气体制备。(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② 。(2)反应原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3)气体制备: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4)气体收集:实验室收集氧气可选用C装置或 装置,若选用C装置收集较纯净氧气的适宜时间是 (填字母)A.当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时 B.当导管口停止冒出气泡时 C.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5)气体验满:检验氧气用排空气法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 。(6)查阅资料:①相同条件下,氨气(NH3)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②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可制得氨气。根据所查资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若将收集满氨气的集气瓶倒扣在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
用“”和“”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单质分子A2和B2,它们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① ② ③(1)上图中有___种原子,___种分子。(2)上图所表示的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写图示编号)。(3)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4) 参加反应的A2与生成物分子的个数比为 。(5) 依据此图,从微观角度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为 。(6) 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____ __ 。
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1)下列日常生活中的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填字母,下同)。A.节约使用纸张 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 C.减少使用塑料袋 D.减少使用一次性纸杯(2)科学家预言,氢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绿色能源,而水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物质,依据右图请你写出获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3)含硫煤燃烧排放的SO2会引起“酸雨”现象。为减少大气污染,向煤中掺入生石灰(CaO),在氧气(O2)参与反应和高温的条件下,用来吸收SO2,只生成硫酸钙(CaSO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目前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已经超出了0.03%,这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人们一方面想限制其排放量,另一方面又想对它进行再利用。超临界流体(一种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状态)CO2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超临界流体,可用作某些物质的溶剂,以替代一些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有机溶剂。下列关于超临界流体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超临界流体CO2与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的化学组成不同B.超临界流体CO2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不同C.超临界流体CO2替代有机溶剂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D.超临界流体CO2的物理性质与二氧化碳气体有所不同(5)“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若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符合这一要求的产物是 (填字母序号)。A.甲醇(CH4O) B.甲醛(CH2O) C.乙醇(C2H6O) D.乙醛(C2H4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