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图一中①是什么制度? 图中②是谁继承王位形成的制度?(2)请分别写出图二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3)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对秦始皇功过评价的不同看法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是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是一个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第三种看法。对秦始皇政策争议最大的是他的“焚书坑儒”。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 是为镇压鼓吹复辟倒退的儒生和儒家思想,具有“厚今薄古”的进步意义,当然也不否认其鲜明阶级局限性。另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从出发点到立足点,都是彻头彻尾野蛮、反动的,它导致万马齐喑,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果极为严重。还有的认为,对“焚书坑儒”应做具体的分析,它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残暴,影响极坏。请结合有关的历史知识,说说应该怎样公正地评价秦始皇呢?
观察该图,请回答:(1)上图是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钱币,你知道它们分别是战国时期哪一个国家使用的钱币吗,(2)假如我是秦国的一个商人,货币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3)作为秦始皇应该怎样解决货币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呢?
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材料二 于是分天下三十六郡,郡置郡守、尉、监。请回答:(1)“王”是谁?“初并无下”是何意义?发生在哪一年?(2)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出“王”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人教版)(1)在材料一所述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韩非子》上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这段材料生动的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请回答:(1):这一材料反映了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的一个什么重要变化?(2):这个变化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