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治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治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政府视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治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
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面( )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经济严重衰退
土地政策调整
坊市制度崩溃
政府管理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