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做出贡献。(1)我们国家为什么要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设立国家公祭日说明了什么?(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熔铸了怎样的民族魂?(4)铭记历史、不忘耻辱,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材料一:维护社会公平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和一项长期性的任务,不仅要运用经济的手段,而且要运用法律、行政等多方面的手段,进行综合治理。材料二:长期以来,中央一直把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对于低收入群体、贫困群体更是给予了特殊的关怀,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扶贫开发、加强社会救济、支持慈善事业、完善社会保障、逐步提高最低生活标准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对于改善低收入群体、贫困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央还决定,免除农业税,两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材料一、二,共同说明了什么?(2)根据材料二,你再写出几条国家为维护社会公平采取的措施(3)国家采取这些措施有何重要意义?(4)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对青少年提出怎样的要求?
8月28日,一辆湖南湘潭的旅游车在陕西省境内与一辆货车相撞,造成6人死亡,22人重伤。随车导游文花枝腰部以下被卡在座位里动弹不得。当火速赶来的救援人员准备先将前排的文花枝抢救出来时,文花枝却平静地说:“我是导游,后面都是我的游客,请你们先救游客。”最终,多数乘客成功获救,而文花枝因延误了抢救时间被实施了左大腿截肢手术。面对责任,(1)文花枝做出了怎样的选择?(2)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在社会生活中,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判断的标准不是自己情感的好恶,而是看其是否符合正义标准。请问(1)正义的标准是什么?(2)一个人的正义感集中表现在哪里?
材料一: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使得参加高考不再受年龄和婚姻状况的限制。材料二:我国正式废止《农业税条例》,取消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迈出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的一步。材料三:我国选举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中国公民,不分民族、信仰、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国家为什么要采取上述措施?(2)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社会公平的哪些方面?
活学活用:补充完整 放学后,小林和我一起放学回家。我们边走边聊。 小林:我们家准备今年暑假去西藏旅游。 我:你收集资料了吗? 小林:旅游信息、旅游路线、当地特产。 我:仅了解这些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知道,西藏是 1 聚集的地区,我国的西藏实行2 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到西藏旅游时,一定要尊重 3 。 小林:还是你考虑全面。 我:我国各族人民已经形成了4 的新型民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