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的《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因为它( )
晚清历史演进的过程曲折而复杂,国内学术界涌现出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 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 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
史学家陈旭麓讲:“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 “洋”了。该变化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