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所学知识问答题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饱受到强侵略,国门被迫打开的情况中艰难开始,主要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1)请你继续绘制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师夷长技” → 维新变法 → → (2)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你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有什么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江南为之盛国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请回答:(1)这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江南经济迅速得以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2010年世博会的举行使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成为世界的焦点。请结合下面图片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3分)请回答:(1)图一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签字仪式,它决定了上海的什么命运?(2)图二江南制造总局是在上海创办的近代军事企业,它是什么运动的产物?(3)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与上海有何关系?此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4)图四展现的是上海浦东的崛起,你知道上海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哪一次会议的什么伟大决策吗?(5)2010年上海首次代表发展中国家承办世博会。纵观上海百余年发展史,你有何感受?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二: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请回答:(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历史上三位著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什么?该制度的创立又与哪个皇帝有关?(2)材料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导致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正是因为前面的因素,该材料中的皇帝在统治中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的?(3)材料三中的“开元”时期的统治达到了唐朝的最鼎盛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导致盛世局面的出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o 材料一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一千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某海峡,到达夷州。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地之间的友好关系。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回答,确保汉朝和西域频繁交往的通道被称为什么?"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哪一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材料二中的"夷州"是指今天哪一地区?它曾被哪两个殖民者侵占过?今年距最后一次被侵占时的那场战争已有多少周年? (3)材料三中的"蕃"主要是指今天的哪一地区?这一地区是在哪个朝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 (4)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我国对上述三个地区采取了什么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材料二 该法规定了各个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材料三 1978年12月18日的北京,白雪皑皑,空气新鲜。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的重大历史关头,在这里召开了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为重要的会议......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的思路"和苏联僵化的"模式"分别指什么?请写出列宁"思路"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出自罗斯福新政的哪一法令?依据材料指出美国政府颁布这个法令的目的。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材料三指出的是哪次会议?为什么说这次会议使"中国实现了伟大是历史性转折"? (4)"列宁的思路"、罗斯福新政及使"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会议的共同作用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