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306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中国月球车
刘宇
2013年12月2日凌晨,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探测器“嫦娥”三号送入轨道。由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组成的“嫦娥”三号于 12 月中旬在月球软着陆。这是中国第一次将自己设计的月球车送上月球。“玉兔”号月球车究竟如何感知路况?它怎样克服温差?它将完成哪些科学任务?
为了避免在月球上“摔跤”或“崴脚”,月球车有6个特制的轮子,而且移动很慢——每小时最多走 200米。这个轮子学名叫作筛网轮,能够尽可能减轻重量。另外,这个车轮在设计上必须要有很大的接触面积,摩擦系数也要很大,这样它在月面才不会陷进去,也不容易打滑。除了表面用筛网,轮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锯齿形的结构,叫作棘爪,就像是兔爪上的指甲。月球上本没有路,这些尖利的小爪子能够帮助月球车稳稳地抓住月面,跨过沟沟坎坎。遇到月面不平的情况时,月球车会通过摇臂调整重心。如果遇到较大的坡,它就会绕过去。月球车有4只“眼睛”,分别是全景相机和导航相机。它通过相机“观察”周围环境,对月面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
由于月球上的一天约相当于地球上的28天,其中约14天会被太阳连续暴晒,月球车面临散热难题;接下来的约14天又是连续月夜,在零下100多摄氏度的环境里,大部分电子设备无法工作,只能“冬眠”,还需要专门设备保持月球车的内部温度,防止设备被冻坏。要让探测器同时适应这两种极端温度,难度非常大。而且一旦夜昼交替,探测器还要从“冬眠”状态中被“唤醒”,如何保证系统正常启动也是道难题。“玉兔”号月球车身披“黄金甲”,目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反射月球白昼的强光,降低昼夜温差,同时阻挡宇宙中各种高能粒子的辐射,从而支持和保护月球车上的红外成像光谱仪、激光点阵器等10多套科学探测仪器。漫漫长夜之后,“玉兔”号月球车怎么才能立刻点火工作呢?它需要一床御寒的“被子”和一个叫它起床工作的“闹钟”。承担这两项功能的是它的供电系统——太阳翼。专家介绍,晚上,“玉兔”号的桅杆会收起来,太阳翼也会扣上,这个过程相当于把月球车散热的途径隔绝掉了。然后,当太阳升起,巡视器就被唤醒了,进入到第二天白天的正常工作。
“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后,“玉兔”号月球车将驶离着陆器,在月面进行3个月的科学勘测,着陆器则在着陆地点进行原地探测。“玉兔”号底部安装了一台测月雷达,可发射雷达波,探测二三十米厚的月球土壤结构,还可以对月球下面100米深的地方进行探测。在月面巡视勘察过程中,“玉兔”号月球车可以利用相机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并将数据传回地面。地面控制中心利用环境数据和月球车状态信息进行建模、分析和规划,并对规划进行运动仿真和验证,并把通过验证的控制指令再上传给月球车。月球车将执行控制指令,并自主完成近距离障碍识别和局部路径规划,利用携带的仪器进行科学探测。根据科学探测的需要,以上过程循环往复。依靠先进的设备,“玉兔”号月球车能够对巡视区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对月表进行红外光谱分析,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 
(选自《百科知识》2014年第1期)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中国月球车的?
                                                                                 
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为了避免在月球上“摔跤”或“崴脚”,月球车有6个特制的轮子,而且移动很慢——每小时最多走 200米。(“最多”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2)除了表面用筛网,轮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锯齿形的结构,叫作棘爪,就像是兔爪上的指甲。(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是令人神往的;而科学研究之征途,又是极其艰辛的。从选文和下列材料中,你领悟到了哪些科学精神?
【材料一】1979年春,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材料二】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69年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现场几至休克。1971年10月的一天深夜又突然休克,经抢救方转危为安,出院后,于敏顾不上身体未完全康复,又奔赴西北某实验基地。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中国月球车刘宇2013年12月2日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