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材料中所指的“它”出现在(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 年到 1899 年,中国人翻译的 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 面的著作,比例为 4:1;1902 年到 1904 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 2:1 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 1912 年到 1940 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 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这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提及某国政治制度,称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所指的是哪一国的制度?
1884 年 11 月,俄裔德国科学家保尔·尼普可夫向柏林 皇家专利局递交了他的专利申请书,第一页这样写道:“这里所述的仪器能使处于A 地的物体,在任何一个B 地被看到。”一年后,专利被批准。这项研究成果极大的启发了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指出:“批评 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 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反对文化渗透的同时,一些国家改良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来满足自己的需 要。例如,电视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建设,因为大部分的电视工业史由国家控制的。”这主要表明
一战后,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创作了《荒原》。诗人笔下的“荒原”,荒是水荒,雨水成了荒原的第一需求,然而只听雷声响,不见雨下来,更增添了人们内心的焦急。诗人通过雷声暗示了只有精神甘露(皈依宗教,信仰上帝)才能使荒原人得救。这一作品的创作风格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