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原毁
唐·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责己也重以周周:全面 |
B.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病:担忧 |
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闻:名望 |
D.而望名誉之光光:昭著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B.其于人也,乃曰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C.外以欺于人举匏樽以相属 |
D.必其人之与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古之君子的“责己”“待人”来剖析今之君子的“责任”“待己”,虽只是两字之差,却恰恰暴露出当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的恶劣士风。 |
B.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 |
C.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本文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之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
D.通篇采用对比、排比手法、先古后今,由正及反,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又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尤其是对当时士风的刻画,入木三分。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于 人 也 曰 彼 人 也 能 有 是 是 足 为 良 人 矣 能 善 是 是 足 为 艺 人 矣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2)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