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卷选题

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广(mào)(liàng)妆(huàn)养(chī)宫折桂
B.道(héng)(guō)噪(jī)身胼手(dǐ)足
C.泥(nào)(qǔ)齿(jí)秆(hàng)瀣一气
D.(yīng)验股(gōng)(xù)勉毋庸置(huì)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高速公路经营者已在“运动“上级改变收费政策,或并为“运动”,退一万步,就算只是经营者私下对上级的揣摹,单这就要不得——官员素质能腹诽吗?契约能雾霾吗?
B.王正敏研发团队的另两名主要研发人员沈义虎和范宝华的爆光应该是致命的,如果他们三个都不可信,那么这四位院士的联名信也是有份量的。
C.他翻来复去找寻的那条街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过去,它却是坐落在城市中心的一条繁华街道。
D.在不断扩大的刊物影响力背后,我们始终致力于提高杂志的品位和深度,力求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使之成为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精神后花园。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此重大的事情,董事长况且不能一个人做决定,他一个小小经理,竟然违反规定擅自做主,这个小伙子也太不知深浅了吧。
B.近一个世纪来,由于众多艺术大师的倾力付出与有心人的精心呵护,我们今天才能够看到保存如此完好的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原稿。
C.他踌躇满志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三年后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
D.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就住房、医疗和反腐败等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广开言路,充分体现了委员日益增强的参政议政意识和强裂的主人翁意识。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单独家庭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享受奖励又申请生育两孩的,按照省《条例》的规定,停止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优惠,此前已经享受的则予以追回。
B.关于温州楼市开始崩盘的传言盛行网络,一时激起外界强烈关注。业内人士认为,温州的资金运作比较复杂,一旦链条出了问题,也有可能出现房市的多米诺效应,还需观察数月。
C.中国政府意识到人口老龄化的局面,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发展老龄事业,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发展老龄事业的工作格局。
D.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国际舆论对此次暴力恐怖事件予以强烈谴责,相信中国政府有信心和能力制止类似恐怖活动不再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补充空格内的句子
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象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或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也没有一定的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材料,概括“黑天鹅事件”的两个特征。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了。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稀有事件,而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 “9·11”事件的发生、美国的次级贷危机、中国的雪灾,都是如此。只是人的本性又促使我们在事后为它的发生编造理由,并且或多或少认为它是可解释和可预测的。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请给下面的一副对联加上一个四个字的横批,并从构思和寓意两个角度赏析这幅对联。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各能捺住就成名
(1)横批:___________
(2)赏析:构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挂枝儿,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它的全盛时代在明清,可它的历史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它虽然发源于吴地的水上人家,可从陆机的《吴趋行》和谢灵运的《会吟行》来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称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它不仅以清丽委婉的吴音引人入胜,还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
同其他民族一祥,汉族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唐代的踏歌,能在长安街上连唱带跳三天不息,这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很生动的描写。这种情况到宋代发生了改变。宋时,汉唐社会张扬的时代个性逐渐消失,人们从喜好劲歌狂舞而变得只能浅吟低唱。这种改变首先是因为理学兴起之后,崇天理、灭人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钳制。与此同时,宗族规章制度的完备,对人们的行为又加强了约束。另外,戏曲的兴起,艺术形式的更新,人们兴趣的转移,对此也不无影响。不过,醉心歌舞的盛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作为人们宣泄情感的音乐,其蓬勃的生命力,仍在民间积蓄、流传。在江南一带,就孕育出许多艺术精品。众所周知,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从这里发源。享誉世界的十大金曲,有两首在中国,这就是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这两首金曲都产生在江南,它们在江南真是家弦户诵。
吴歌大多为情歌。万历时期的挂枝儿,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其中尤以表达女性的情爱为最,表现出女性挣脱枷锁的强烈冲动。明朝是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时代,然而就在这禁锢最严的时期,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别样声浪。这些女性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出了事自己承担。在吴歌里,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人性,终于喷薄而出,。就连深锁寺院的尼姑、高龄的老妇,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吴歌的形式传播于乡间里巷,为妇孺童叟津津乐道。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统治阶级意识的控制,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情喻事,是明清之际的时尚,吴歌中的一些情歌亦是如此。它们以情为由头,或抨击时政,或把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万历王朝的首辅沈一贯曾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这种民间的异端言行,是对封建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的抵制和消解。   
可以说,正是这一腔充满质朴人生感受的吴歌,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哺育了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潮,显示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摘编自刘志琴的《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歌产生的时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它流传到明清时进入全盛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
B.“吴蔡讴”清丽委婉,听起来引入人胜,于是,它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一种社交礼仪。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和完备的宗族规章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汉唐张扬的时代个性在宋代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D.产生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不仅在当地家弦户诵,即使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源于吴地水上人家的渔娘曲“吴蔡讴”,一旦被改编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应该就不再具有原生吴歌的特点了。
B.汉族本来同其他民族一样能歌善舞,但从宋代开始,人们不能再像以前劲歌狂舞了,汉族的歌舞才能也逐渐不如其他民族了。
C.明代那些以大胆追求爱情为内容的吴歌被传播于乡间里巷并受到热烈欢迎,这说明民间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并不完全相同。
D.明清之际那些以情喻世的吴歌,作为不同于统治阶层的异端言行,对封建统治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必然会构成一些威胁。

联系文本,谈谈吴歌的价值和意义。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周 涛
①如果你的生活中周围没有伟大、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是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人、高贵和智慧。
②早在汉代,就有“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这样的名句,将树的生命与人的生命紧密联系起来。再早些,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卧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③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是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熙熙攘攘,声嘶力竭。树的存在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根干,却也从未向人们索取过什么。许多家畜供人驱使食用,但同时也靠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它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④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⑤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子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真正有生命活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⑥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呀!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帝王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常人和梯子在它脚下显得多么的渺小、卑微。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⑦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味儿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⑧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⑨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寻常,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和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就只有这些了。
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通灵的生物了。
(选文有删改)
为什么说“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请概括说明。
第③段“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是什么? 
第⑥段中加点词“本意”一词在文中指什么?
赏析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句子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第⑩段划线句写到树和栽树人的关系,请根据上下文和你的生活体验来谈谈对此关系的理解。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原毁
唐·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责己也重以周:全面
B.不如周公,吾之也病:担忧
C.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也闻:名望
D.而望名誉之光:昭著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B.其于人也,曰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C.外欺于人举匏樽相属
D.必其人与也微夫人力不及此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古之君子的“责己”“待人”来剖析今之君子的“责任”“待己”,虽只是两字之差,却恰恰暴露出当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的恶劣士风。
B.作者认为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是道德败坏的一种表现,其根源在于“怠”和“忌”,即怠于自我修养且又妒忌别人。
C.最后三句,既交代了本文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这股毁谤之风,又语重心长、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D.通篇采用对比、排比手法、先古后今,由正及反,行文严肃而恳切,句式整齐又有变化,语言生动而形象,尤其是对当时士风的刻画,入木三分。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其 于 人 也 曰 彼 人 也 能 有 是 是 足 为 良 人 矣 能 善 是 是 足 为 艺 人 矣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2)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寒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两首诗除菊花外还都写到了__________,源自陶渊明写菊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这两首诗不同的抒情手法。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上》
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 思想,被后人称为“ __________”。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10个字。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蝶恋花》)
(5)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君子慎其独也”出于《礼记·中庸》。“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阅读上面的这段话,请以“慎独”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来源:2015年高考备考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基础版【浙江版】3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