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小猫洞》,完成小题
名人免不了故事流传,真假难辨。
大科学家牛顿有个传说:他养了两只猫,一只大一只小。他为便利猫的出入,在门上开了两个洞,一小一大。他认为大猫不能进小洞,可不知道小猫能进大洞,开一个洞就够了。这故事是笑学者脱离生活实际,还是笑科学思想方法认死理,不灵活?
牛顿爵士的家世并非贫寒,三百年前,他养猫总有仆人照看吧,何劳他亲身看管?这故事靠不住。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点道理,开一个猫洞是从人的一方面想,一洞可以两用。若从猫的一方面想呢,一有紧急情况,两猫不能同时进出,势必大的要挤了小的。而且——
大猫:这是我的洞,允许你用,要以我为主。
小猫口头称是,心中不服。
若是各有一洞呢?那就不一样了。
大猫:你看我的洞多么辉煌,我可以让你也利用。
小猫:谢谢,我的玲珑小洞也可以供你用。可是你进得去吗?
双方平等了,各有所得,各霸一方。
故事里的牛顿不可笑,他是从猫一方面考虑的。洞是供猫用的,不是供人用的。对人说,一个洞的效率高。对猫说,两个洞更方便,牛顿讲科学,尊重客观,不由人的主观,考虑事情全面。
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个关于门洞的名人故事。
话说当年齐国宰相晏婴名满天下,据说他曾经当使者到楚国去办外交,楚国人要给他一个“下马威”,因为晏子身材矮小,便在国门之旁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大使从小门进。晏子不肯,说,到什么国进什么门,到狗国才钻狗洞,我来到楚国该进什么门,进大国的大门,还是进小国的小门,楚国人不肯自认为小,只好请他进大门,没开始谈判先吃了败仗。
当时只有三个大国:西是秦,东是齐,南是楚,既是外交访问,晏大使必非一个人,代表齐国出访自然有一些随从组成外交使团,骑马乘车,前呼后拥,晏子决不能一个人徒步走来,大使个人的高矮显不出来。而且城墙不是纸糊的,另开一门也不容易,这故事靠不住。
不论真假,这故事里有没有什么道理可谈?
楚人:门是供人走的,大人走大门,小人走小门,门以人为准。
晏子:门是国家的城门,大国的城大,城门也大,小国的城小,门也小,门以国为准。
这又是从两个不同坐标出发看人和门的关系。
事实上,中国历来实行的是楚国式,不是齐国式。贵宾来到,大开中门迎接,来“告帮”的,“求情”的,普通人,都得从侧门出入,先到门房挂号等候,仆役丫环就只能走后门了。
最古的大学叫做“泮宫”,祭孔夫子的“文庙”有三个大门并列,进门便是泮水池,上有三座桥,中间的桥直对“大成殿”。只在本地有人中了状元时才能开正中的大门,由状元走过中间的桥去祭孔。不出状元,就不能开正门,无人走这“状元桥”。门的大小开否一直是和进出的人的名位身份相连的。不出状元。就连地方等级也会低。
现在的北京大学的大红门是原先的燕京大学修的,仿照“文庙”的格式。不过“状元桥”上走的人不限于状元,中门大开,人人可进了。
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指出本文的论点。
中心论点:
第一分论点:
第二分论点:
分析文中有关门洞的两个故事,回答下面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反复指出“这故事靠不住”?
②你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全文看,本文属于驳论文。 |
B.为了生动有趣,作者在大小猫洞的故事后又增加了大小国门的故事。 |
C.为了层层推进,更深刻地揭示道理,作者从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国门再谈到状元桥。 |
D.从大小猫洞谈到大小国门再谈到状元桥,作者借以宣传“以人为本”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