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文言文阅读
  • 难度 较难
  • 浏览 165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劝分]劝导人们有无相济。③[旁午]交错。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五谷成熟
B.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抚循:抚恤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故事:先例
D.其传世垂后,乃为久差:差不多

以下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或以谓”孙莘老“不知命”的表现的一组是
①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②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
③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
④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
⑤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       
⑥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紧扣题目,概要叙述孙莘老从广德转任吴兴太守,并用简洁的文辞交代其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章第二段首先交代了湖州的风俗人情,然后叙述孙莘老在大荒之年勤于政务、赈济灾民的事迹,以及他在政事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的雅兴。
C.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作者认为金石易坏,而文字可以流传更久,不应将可以久存的文字寄托于速坏的金石之上,作者借此批判孙莘老建墨妙亭保存历代古文碑的糊涂。
D.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人们不能在天命面前无所作为,而应当极尽人事“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这才叫知命。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
(2)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3)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墨妙亭记苏轼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