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苏联的小说、诗歌、电影、服饰、口头禅、习性、建筑……一波波地涌人中国,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影响几乎附着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女人穿起苏联式的布拉吉,俄语成了最热门的外语……。这些现象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①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发展 ②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③苏联文化更适应中国人习惯 ④新中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 )
《蒋介石日记》记录了这样一则日记“于寇患及匪祸二者,对前一项,加强防御;对后一项,应准备速剿也。”据此推断,这则日记最有可能记录于( )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鼎内壁铸有小篆铭文。如按迄今为止的考古常识,要推测其最早属什么时期墓葬,最有证据意义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