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①诚信是人之为人的道德规定。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③诚信是个人社会化的“初始原则”。④人是通过“社会化”完成从生命体的社会人到具有社会角色的自然人转化的。⑤人的社会化,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习社会交往的规则。(1)第②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在第⑤句的横线上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
让儿子独立一回 儿子真是争气,以全县高考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被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史工程师比当年自己考取大学还要高兴得多,满脸阳光,满脸的春色。望子成龙,是中国人的传统。这些年来,儿子他妈真是费尽了心血。儿子读一年级,她也读一年级,年年这样陪着读陪着复习。如今儿子是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他妈却病倒了。病床上的她念念不忘的是儿子开学在即,自己将不能亲自送儿子去大学,这叫她如何放心得下?她坚持叫丈夫无论如何要把儿子送到大学,安顿好了再回来。史工程师更放心不下妻子,与妻子商量说:“让儿子独立一回吧?” “不行!没娶媳妇总是孩子。哪能让儿子一个人去大学。再说这孩子你也知道,他能行吗?”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儿子长这么大了,没买过一回菜,没烧过一顿饭,没洗过一件衣,没拖过一次地,就连床也都是他妈铺的。自小到现在,从未单独出过一回门,就像鸡雏似的从未离开过母鸡翅膀的保护。而现在,猛一下就叫儿子一个人去经风雨见世面,她一百个放心不下。史工程师开导妻说:儿子是去上海读大学,又不是去非洲探险去神农架考察野人,不会有什么事的。想当年,我十七八岁时不去大串联吗,家里谁跟我去了?你在儿子年纪时,不是报名去了黄海边的建设兵团,你爹妈送你到了海边?没有吧。常言道,到啥山,砍啥柴。让儿子独立一回有好处……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好说歹说,妻才十分勉强十分不愿意地不再持反对意见,但她拖了一句:“就是我同意,儿子也不会同意的,人家父母都送,他父母不送,多没面子……”简直是出乎意外,儿子很平静地说:“早该让我独立了。”儿子去大学前一天,史工程师关照了又关照,诸如碰到意外情况立即找警察,安顿好后,先打电话回来,再写封详细的信……儿子去了三天,没有电话,儿子去了七天,依然没有音信。史工程师夫妇急了。妻子要史工程师无论如何亲自去一趟学校。正当史工程师准备去上海时,儿子的信来了。夫妇迫不及待地打开。不料随信纸带出的是叠发票,共有:娄城至上海大巴车票一张、上海出租车票一张、大三元酒家餐费发票一张、新华书店购书发票一张……另附纸一份,上注明:付搬运费、服务费若干、付冷饮费若干……乖乖,不连学杂费,光这些额外开支,就两千多。看了儿子信才知道。儿子这次过了回独立瘾。他去上海时,不坐公共汽车乘豪华大巴;到了上海后,打的去学校;到了学校后,花钱请人搬行李,乃至挂蚊帐铺床他都未自己动手。为了搞好关系,他买了一箱冰淇淋,凡那天在他宿舍的,不管是同学教师,还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一概由他请了。第三天,他又请同宿舍的到大三元酒家聚了聚……史工程师看了信和发票,不知说什么才好。他妻子看了,一颗七上八下的心总算放了下来。她很欣慰地说:“我这儿子,是做大事的料!”史工程师没有接嘴,他大概正在为如何为儿子回信而伤脑筋呢。——选自小说集《让儿子独立一回》请概述这篇微型小说的故事情节。结合小说对“妻子”言行的描写,简要分析“妻子”这个人物形象。说说文章用不少笔墨列出一张张发票及其由来的用意。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如何评价小说中“儿子”的这种独立?
父 亲再也见不到父亲了!我羡慕那些父母尚在的同事,常常呆望和父亲一般年纪的老人……母亲病故,父亲不到四十岁,怕我们姐弟受气,没有续弦。我记不得母亲的音容,懂事起就在父亲爱抚下,父亲也是母亲。抱我串门,背我看病;冬夜,屋破被薄,父亲搂着我入睡。父亲盼我长大,问我长大干什么?我说:“我长大当官,挣老鼻子老鼻子钱,给爹打酒喝!”父亲高兴地从头抚摸到我脚趾。父亲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我们常挨饿,我们每天像小鸟等着父亲回家。遇到下雨,我站在门槛上,透过被雨淋坏的门纸看地上的雨泡,我一遍一遍念叨:“天老爷,别下雨,包子馒头都给你。”心里酸酸的,直到父亲湿淋淋回来。父亲说我孝顺,我自己也以为孝顺。我长大了,结了婚,有一双儿女。渐渐我和父亲没话说了,父亲把关爱给了他的孙子孙女。春天缺菜,顿顿捧着咸菜酱碗,父亲就去钓鱼,有就揣张煎饼,没有就饿着,一钓一天。看着孙子孙女围着鱼盆欢喜的样子,父亲就捋着胡须很开心。有一年我得了中毒性痢疾,父亲焦急地坐在我身旁,这时,只有这时我忽然想到了童年。父亲在我家不多,加起来也就一年。这年父亲80岁,耳不聋眼不花,腰板很硬朗。闲着也闷人,不如挣个酒钱,于是在附近一家工厂打更。愈近年关,酒也喝得甚多,一日三顿,夜里还要喝几口。不久,父亲中风了。人老了就怕得这病。我连夜乘车买抢救药。也曾给上海一位医生去信,他用毛笔楷书回了信。他的母亲也得过脑血栓,经他穴位按摩,终于站立起来,87岁还能上街买菜。他告诉我要有信心,有耐心,有孝心。我试着给父亲按摩过几次,开头几天父亲不断呻吟:“疼死我了!”“疼有什么办法呢?谁让你喝那么多酒!”父亲不再呻吟,不认识似地看我,然后转过头去。1985年暑期,我离开故乡,调到150公里外的林区。行前我去看望父亲。那天很热,满街西瓜,四角一斤。我在瓜摊前犹豫片刻,终于空着手进了哥家。父亲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话也说不清了,口舌起泡,嘴唇干裂。我给父亲喂水,父亲只呷了一小口,不喝了。这是我最后一次见父亲!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半个月后,我像平常那样,备完课回到单身宿舍躺下了。恍惚中突然听到一声“崇昌——”,那声音、那语调分明是父亲!我激灵坐起,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一看表,刚好10点。第二天中午,我收到哥哥发的电报:父亲昨晚七点去世了!我赶回县城,跪在父亲灵前,我托起父亲瘫痪的左臂,把手贴在我的脸上……不少人都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在父亲最需要的时候,我既没有在衣食住行上尽人子之责,也没有从精神上赡养父亲,让他带着缺憾走了!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最后一次见父亲”句中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不少人说我是孝子,我自己也以为是。”请举出文中的两个事例概括说明“孝子”的表现。“夜静静的,没有任何响动,”而“我”分明听到父亲的呼唤,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理?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说说作者不能原谅自己的原因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温暖一生》,完成文后题目(12分)温暖一生余 华下岗后,我开了一家糖果店,生意很不好,觉得前途一片灰暗。一天,一位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来到店门前,我一眼认出,她是我小学的班主任刘老师。我赶紧低下头去,想不让她发现。我暗暗祈祷:刘老师,您千万不要到我店里来…… 那是三十几年前的事了。虽然“文化大革命”已接近尾声,母亲一样的刘老师却被划为“黑五类”,经受着折磨。一个寒天,北风呼叫。我上学早,看见刘老师蹲在教室外拐角处的窗口下,地上有一堆被毛孩子们砸碎的玻璃,刘老师一块一块地往簸箕里捡,她的双手冻得通红。我心里一阵酸,想起小伙伴军军给我的一颗“奶油太妃”糖,我一直没舍得吃――那年月,哪怕是嗅一嗅“奶油太妃”的香味,也是一种奢侈的享受! 我掏出“奶油太妃”,走到她身后,说:“刘老师,您吃糖。”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子,她呆滞、冷漠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她的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我转身离去,才听到她哽咽的声音:“谢谢你,孩子。” 整整一天,刘老师总有意无意地向我投来凝思的目光;整整一天,我也感到无比的快乐。晚上,军军问我:“小余子,我包在 ‘奶油太妃’里的肥皂泥是吃了还是扔了?”天啊,闹了半天,我给刘老师的是一块肥皂泥,一块包在淡淡奶油香里的肥皂泥!――我竟闹了一个恶作剧,在她本就受伤的心里,又插上了一刀!夜里,我躲在屋子里哭了很久,有说不出的难过。 从此,我开始害怕刘老师凝视的目光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再没颜面去见老师,那颗假糖,成了我永远的痛。 “买两斤水果糖。”老师还是走了过来。我迅速打量她——她真的老了,脸上出现了老年斑,但她慈祥的笑容,依然那么和善。庆幸,她没有认出我。我想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这是一个乞求她宽恕的机会!“刘老师!”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她惊异地看着我,看着看着,兴奋起来:“你是小余吗?你真是当年的小余子吗?”我含泪点点头。她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松开。突然,像想起什么似的,她抓一把糖塞给我,说:“来,你吃糖,你吃糖!” 捧着糖,我不知所措。我有什么脸面收老师的糖果呢?见我迟疑的样子,她笑了:“怎么,不好意思吃老师的糖? 你忘了,你请老师吃过糖呢!我记得那是一颗‘奶油太妃’!” 我语塞了,不明白刘老师的意思,是揭我的疮疤,还是为了发泄几十年的怨恨?我脸上热辣辣的,羞愧难当。老师没有觉察到我的情绪变化,接着说:“我一直惦记着你,一辈子也忘不了。那颗糖,让我感觉在非人的日子里,人世间的爱没有泯灭,给了我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只是,老师没福气消受,你走后,糖就被专案组的一帮人搜走了。我至今后悔,为什么舍不得吃掉呢?”我仿佛拨云见日,几十年纠缠在我心中的结,竟根本不是我想像的那样! 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解脱与轻松。老师问长问短,了解了我的现状,她对我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我听着她温馨话语,一股勇气在心头升起:当年,一颗搞错的糖,可以温暖老师的一生;而今,我下岗这点儿挫折,比起老师那时的处境,要好上百倍千倍,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生活下去呢?阅读全文,根据“我”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词语。(3分) ——万分难过—— —— ——鼓起勇气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所指的具体内容。(4分)(1)我想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她。(2)几十年纠缠在我心中的结,竟根本不是我想像的那样!文中画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对它作简要赏析。(3分)老师缓缓地转过身子,她呆滞、冷漠的双眸顿时生出光来。她的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说出来。联系全文内容,本文标题 “温暖一生”有哪些含义?(4分)
阅读语段,完成文后题目(16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凝石技术①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固体废弃物和天然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仿地成岩的凝石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②科学家模仿火山灰大地成岩过程,以经过高温过程的固体废物或火山灰类物质为主要原材料,经配方设计,配料计算制备而成的硅铝基水硬性胶材料称为凝石。通俗点说,凝石也就是将冶金渣、粉煤灰、煤矸石等各种工业废弃物磨细后再“凝聚”而成的“石头”。③凝石技术的应用将掀起材料领域的一场革命,更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④首先是生态环境方面。凝石的生产不像水泥一样需要烧制熟料,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具有接近于零的污染物排放。因此凝石生产技术的推广一方面可以使水泥工业的污染大幅度降低,直至全部消除。另一方面,水泥等种工业所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化工渣等固体排放物又是产生凝石的主体原材料。因此,凝石技术的推广对于减少水泥工业的污染排放,充分利用各类固体排放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⑤其次是资源代替。接2005年水泥产量计算,再过30年我国水泥的原材料资源就面临枯竭。然而像我国这样的一个发展中国家再30年就停止进行基本建设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必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得以顺利进行。凝石技术为完成一种大历史使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⑥再次,凝石技术的应用将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资源----能源----环境----材料的良性循环。电力、煤炭、冶金等行业排放固体废气物的过程同时也是凝石原材料的生产过程。因此,凝石将传统产业的“独立”生产调整为个产业间具有有机联系的生态产业链,将上一个产业环节的排放物用于一个产业环节的原材料,彻底改变原有环境问题的末端治理方式,使各产业环节间实现良性循环。⑦凝石技术的应用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可直接作为凝石主体材料的废渣与现有水泥的产量(10亿吨/年)几乎相等,以全国年产10亿吨凝石计算,由于生产凝石可比生产水泥节能30%以上,生产成本下降30%以上,因此仅及简单替代水泥来考虑,每年也可以取得数以百亿元计的直接经济效益。⑧此外,凝石还有许多水泥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能,如耐酸、碱、盐类浑浊性,超长的耐久性、特有的固土能力、超高强和速凝快硬等特征,将有助于决许多工程难题,或使工程成本大幅度下降。⑨目前,凝石技术已走出了实验室,进入了中试阶段。产品在道路工程、厂房建设、基础工程、矿业工程及混凝土制品方面得到规模化应用,取得极大成功。⑩人类在建筑胶凝材料方面,已经历了数千年的石灰“三合土”时代,二百年的水泥“混凝土”时代。凝石技术的出现,很可能意味着人类即将迎来新的“凝石”时代。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2分)选文第⑦段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和 ;其说明的目的是什么?(4分)综合阅读选文后分析回答:凝石技术具有哪些重要意义?(4分)答:⑴. ⑵. ⑶. ⑷. 选文第⑩段中,加点的词语“很可能”能不能删去?并简要说明理由。(3分)假如你的父亲投入巨资,利用凝石技术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建材厂,请你为产品设计一条广告,你的设计是怎样的?(3分)
阅读《鼎湖山听泉》片段,完成文后题目(12分)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汨汨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唱歌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请简要概括选段的内容(2分)阅读文中画线句,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进行赏析。(3分)有人认为“作者听泉的过程也是作者自我心灵净化的过程”。请你结合课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一定也有聆听大自然的体验,请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写下你的经历和体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