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语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农人是教诲( )世人的导师,是深ān( )自然的智者。春的细雨中,扶犁而歌;夏的骄阳下,挥镰而舞;秋的暮色中,荷锄而归;冬的雪夜里,围炉而话……为一年四季谱写了一首最美的诗。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敏捷的才思、广博的知识和流畅的表达是辩论的前提,而准备是否充分则是辩论胜败的关键。辩论首先要 ;其次要 ;最后,要 。此外, 。要写出简明的辩论提纲。①在语言表达方面,力求准确、简洁、生动、连贯②认真研究辩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正确把握辩题的内涵,做到“知己知彼” ③深入分析对方观点,推测对方所持的理由和根据,制定辩论的策略④广泛搜集与辩题有关的材料,找好论据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生命是美丽的李永康举目远眺,没有绿色,天是黄的,地是黄的,路两边的蒿草也是焦黑的。尽管来这之前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可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最难的是给乡村孩子们上课,书上好多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闻所未闻。一些新鲜的词汇,我往往旁征博引设喻举例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是一脸陌生。有一天上自然课讲到鱼,我问同学们鲫鱼和鲤鱼的区别,他们一个个都摇头。他们压根就没走出大山见到过鱼呀﹗我和学校领导商量,买几条回来做活体解剖,校领导露出一脸难色。我只好借了辆自行车利用星期天骑了三十多里路到一个小镇上,自掏腰包买了几条回来。那节课同学们高兴得像过节一样,我却流下了热泪。听当地的老师讲,这里的学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上课爱迟到。但开学两个月来,我教的班还未发现过这样的现象。为此,我非常得意。我当初读初中的时候,不喜欢哪位老师的课,就常常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来“报复”。虽然最终受伤害的是我,可当时就是不明白。现在我也为人师表了,如果我的学生这样对待我,我又作何感想呢?世界上的事就是怪,不想发生的事偏发生了。我把那位迟到的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家离学校有二十多里路,他如果要准时到校的话,早晨五点钟就得起床,还要摸黑走上十几里山路。夏天还可以对付,可眼下是深冬---寒风刺骨。我要求他住校,他说他回家和父母说说。第二天,他却没来上课。我非常着急,找了个与他家相隔几个山头的同学去通知他,他还是没来。我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来到了他家。忽然间“家徒四壁”这个成语从我的记忆深处冒了出来。面对他的父母,我哽咽着对他说,老师不要求你住校,每天坚持来上课就行。离开他家的时候,他父母默默地把我送过了好几道山梁。出乎意料的是,家访的第二天,他居然背着被褥来到学校。我心里非常激动。可每隔几天,他又不来上课了。我再次来到他家里。他父母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常患病,身体弱,有尿床的坏毛病,他怕在学校尿床被同学笑话。我问他想不想走出大山。他说,想。我说,要走出大山就得好好读书。他抹着眼泪点点头。我说,相信老师,老师会帮你的。这个冬天,每天早晨等上课铃响过后,我和另一位老师轮换着去查他的被褥。如果是湿的,我们就悄悄拿到自己的寝室里烘干。做这些工作,我们既是在尽责任,更是凭良知。坦率地说,我心里也有过埋怨:这个学生从来就没有当面向我说过半个“谢”字---想到这一点我就脸红----我是不是太自私太虚荣太渴望回报了呢?一件事净化了我的灵魂。我知道山村孩子的渴求,他们需要知识,更需要做人的道理。课外活动时,我尝试着给他们读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风雨沉沉的夜里,前面一片荒郊,走尽荒郊,便是人们的道,呀﹗黑暗里歧路万千,教我怎样走好,上帝﹗快给我些光明吧,让我向前跑,上帝慌着说:光明,我没处给你找,你要光明,你自己去造。一双双纯洁晶亮的眼睛盯着我。我又声情并地朗诵着穆旦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像是草木,在春天生发,到秋日枯黄…没有理想的人像是流水,为什么听不见它的歌唱,原来它已为现实的泥沙,逐渐淤塞,变成污浊的池塘…下课后,同学们都围过来,要我把诗集借给他们传抄。我看了他们摘抄的诗,有的抄了顾城的《一代人》,有的摘录了惠特曼的《我自己之歌》,有的摘了穆旦的《森林之魅》。我心里充满了喜悦。那位尿床的学生却写了这样一句话: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霎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我”不仅认真上好课,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而且重视对学生做人的教育,尝试诵读脍炙人口的诗篇教育学生热爱家乡。小说两次写到“我”流泪,请简要分析“我”为什么流泪。“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有关情节简要分析。(6分)“老师,你让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生命是美丽的﹗”那位尿床的学生写的这句话包含了哪些含义?这句话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默写填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山间之朝暮也。(《醉翁亭记》) ,阴阳割昏晓。(《望岳》)足蒸暑土气, 。(《观刈麦》)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