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137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余光中传(节选)
陈君华
余光中并没有随蜂拥的人流涌向大陆,因为香港的十多年生活经验告诉他,并不是近了或回了大陆,自己的中国情结就可以如冰融雪消一般顿时化解的。大陆正如台北,一切都在变啊,变了的世界是回不去的,回去了也解不了打在童年和老年之间的“千千结”。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1981年还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他第一次接待了大陆出访的代表团,认识了黄药眠、柯灵、辛笛。当时,由于情况很陌生,他在向几位来宾介绍妻子范我存时,竟不知用“妻子”、“爱人”亦或称“太太”“夫人”更合适,着实让他一阵犹疑。而黄药眠等人也脱口称他“余光中同志”。海峡两岸分隔也太久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带给敏感的他更多的是久别重逢的亲切还是恍若隔世的陌生?他自己也说不太清楚,但他实在害怕后一种场面的出现。所以,在海峡形势逐渐缓和的时候,余光中的“中国结”相反却愈结实了。
但为了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1992年9月初,他还是欣然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首次回大陆北京,并作了为期一周题为《龚自珍与雪莱》的专题学术演讲。会后,又接受了丁宗浩的采访。在谈到纯文学面对“大众文化”的冲击时,余光中深有感慨地说:“大众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冲击确实很大,以至于“诗歌溃烂”成了一个全球现象。在台湾,一本诗集能销到2000册就算不错了。可数量和价值往往是不成比例的。
“其实,文学只有在封闭、单一的社会形态下,才成为人们精神仅有的出路,而现在社会多元化了,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嗜好。在台湾,作家改行当节目主持人的事情很多。”
面对这些现象,余光中确信,真正的诗人即使在商业价值取向下,也不会写趣味低下、比较浅易的东西,而宁愿“小众化”,李贺、李商隐现在并没有被抛弃,已经流行一千年了。更何况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这样的诗人呢?而中国历史上领一时风骚的人也很多,钱澄之、王渔洋都领过,但都没有维持多久。
“不过,我们也不必忙于反对或拒绝大众化,因为它里面多少也蕴含着某种‘时代精神’,所以也不妨尝试去寻找‘大众化’和‘小众化’这两点之间的融点,比如罗大佑就比较成功。他是商业背景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的歌既受大众欢迎,又有一定的批判性。”
古稀之龄能经常回故乡一探,而不用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抱憾的那样:“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在旁人看来是幸福的。但余光中明白,其实那浓浓的乡愁不是回了故乡就能解的。世界的变化太快了,故乡也变成了大都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愁和初恋一样是回不去了的。
请归纳概括“诗歌溃烂”成为全球现象的原因。
在余光中看来,乡愁是永恒的,即使“回了故乡”,乡愁也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请结合文本,归纳其中的理由。
作者认为,文学必须坚持纯文学创作,这样的作品才永恒,但他也不全盘否定文学创作的大众化。对此,你的见解是什么,请列举本文外的一个例子简要阐述。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余光中传(节选)陈君华余光中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