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文言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2083

文言文阅读(21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卒:死
B.以其华山之阳名之也乃:是
C.不出,火尽且:并且
D.而人之所至焉罕:少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活用现象与给出的例句中的加横线的词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

A.顺流而 B.幽壑之潜蛟
C.鱼虾而友麋鹿 D.火尚足以

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A.引以为流殇曲水 B.然力足以至焉
C.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下面各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北宋人,字临川,号半山,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B.文中所谓“浮图”和“庐冢”即为和尚和寺院。
C.作者在记叙和议论之间注意承接过渡,如第三段一句“于是予有叹焉”紧承上文的“悔”,自然过渡到下面的议论。一个“叹”字意味深长,承上启下,使文章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D.本文以游山因事见理,阐述了“志、力、物”三者的重要意义,前半部分侧重记游,后半部分侧重说理,二者结合自然紧密。

翻译
(1)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文言文阅读(21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