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宣布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虽然将总量平衡与结构调整都纳入宏观调控的任务,但以总量调控为主,虽然强调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但更注重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进入新世纪,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更重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新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提出:通过继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更多运用改革创新的办法,推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改革,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联系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说明我国宏观调控的变化的原因。
材料:城市的“痛”与“快”: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当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我们的城市正变得更发达、更多彩时,交通变得拥堵。如“首都变成首堵”、归属感缺失、幸福感下降等等。诸多“城”长烦恼也在困扰着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城市的“痛”与“快”。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首先是由中共中央提出规划建议。在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之前,中共中央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对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结合上述材料说明, “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我国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哪些道理?
2011年5月4日,搜狐网载文指出,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力度正逐年加大,目前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70%的国家重点保护已经得到了有效保护。运用自然界物质性及有关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上述做法的合理性。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情形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分发布《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