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38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在乡下
[法国]莫泊桑
两所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蒂瓦什、瓦兰两户庄稼人为了养活各自的一群孩子,终年辛苦劳作。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常常要叫错三个名字才叫对自己的孩子。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坐在那张用了50年的木桌子前,每人面前的盆子里盛着土豆、白菜、洋葱煮的汤。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就觉得跟吃酒席一样丰盛。
一天下午,一辆从城里来的马车停在茅屋前。一对年轻夫妇中的女人跳下车向孩子们跑去,她抱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沾满泥土的金色卷发。下星期她又来了,把那个娃娃抱在怀里,拼命塞给他蛋糕吃。以后她每天都来,口袋里装满糖果和零钱。她是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她丈夫和她一起下了车,径直走进了蒂瓦什家的茅屋。年轻女人说:“好心的人,我想把你们最小的男孩带走,我们想收养他。”德·于比埃尔先生表态:“孩子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我们还要送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100法郎。”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要我把夏洛给卖了吗?不行!那简直太卑鄙了!”男的也表情严肃,不断点头,赞成妻子的话。乡下女人怒不可遏:“出去!给我出去!”
德·于比埃尔太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瓦兰夫妇正在吃饭,他们用刀子挑一点黄油。节俭地抹在面包片上。德·于比埃尔先生提出了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但是得知每月可以得到100法郎,两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决心已有七八分动摇了。
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沉默,犹豫不决。那庄稼汉问:“这1200法郎年金立字据吗?”得到肯定后,乡下女人说:“100法郎换孩子太少了,我们要120法郎。”
已经急得跺脚的德·于比埃尔太太立刻答应了。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她又额外送了100法郎给瓦兰夫妇。村长和另一位邻居也很乐意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一声不响,也许有点懊悔吧。
从此,蒂瓦什夫妇和邻居闹翻了。蒂瓦什大婶大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简直卑鄙龌龊。有时候她抱着夏洛,炫耀地说:“我没有钱,可我不卖我的孩子!”
一连好几年,她天天含沙射影地骂。到最后,蒂瓦什大婶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人们也以她为榜样,都说:“那条件可是非常吸引人的。蒂瓦什大婶真是个好母亲。”夏洛长到18岁了,他从小听惯了引人不断重复的话,也认为自己比同伴们都高出一等,因为他没被卖掉。
瓦兰夫妇靠着年金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
夏洛21岁那年,一天早上,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两所茅草屋前。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搀扶着一位贵妇人走进了瓦兰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的家一样。
“你好,爸爸;你好,妈妈。”瓦兰夫妇不胜惊讶地站起来,
乡下女人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年轻人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你好,妈妈。”
他们相认以后,做父母的立刻领儿子见了村长,见了村长助理,见了教堂神父.见了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茅屋门口,望着他们走来走去。
晚上吃饭的时候,夏洛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
母亲固执地回答:“我们不愿意出卖孩子。”
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责备我们把你留下了吗?”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你养大,竟落得这么个下场!”
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现在这样,还不如不生我。我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本来应该是那样子的。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两个老人流着泪,一声不响。
年轻人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夏洛踩了一下脚,朝他父母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两个同样贫困而快乐的家庭,两对同样艰难地做出了选择的夫妇,当初和睦亲近的邻里,在金钱的浸染下,都偏离了原本的轨迹。
B.城里来的年轻女人亲热地吻小夏洛肮脏的脸蛋,拼命塞给他蛋糕吃,又不惜花大价钱带走小瓦兰,表现了她善良且喜爱孩子。
C.“100法郎换孩子太少了,我们要120法郎。”这里没存眼泪,没有犹豫,提高价码的要求,显示了乡下女人的冷静、精明、善于算计。
D.蒂瓦什夫妇没有卖掉自己的孩子,一直贫困;瓦兰夫妇让人带走了孩子,靠年金生活得很舒适:看来幸福只会垂青明智、务实的选择。

E.小说带我们走入了法国19世纪下半叶的农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看到偶然机会对人的重要影响,更看到了被金钱扭曲的心。
小说多次变化对同一人物的称谓,试举两例简析它们的作用。
                   
小说中蒂瓦什大婶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结局和贯穿全文的对比历来为人称道,你更欣赏哪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在乡下法国莫泊桑两所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