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文言文阅读
  • 难度 较难
  • 浏览 1755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与为乐者(思念) B.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