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较难
  • 浏览 489

阅读《有书赶紧读》,回答后面问题。
有书赶紧读   黄以华
1曾偶报纸说,阿根廷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不能等”的文学选集。说其“不能等”,是因为它是用特制墨水印刷,再用塑料袋密封。拆封后2至4个月,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后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不着一墨的笔记本。出版商以此提醒读者:有书赶紧读!看了这个消息,我从心底敬佩出版商的良苦用心,也由此想到更多。
2古人说“书非借不能读”,只有借别人的书,有了还书期限的限制,有了外在的压力,才会有动力去读完一本书。如果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都可以读,没有了压力,人便会变得懒散,读书也永远成了一个计划。由此想到出版“不能等”的书,仿佛也是给读者立论一个还书的期限,有点儿与“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相通了。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以此来劝诫人们读书要趁早,读书不能等,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4但是,在我看来,“不能等”的书也许还有更多含义。在现在生活中,一些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对读书失去兴趣。在他们眼里,读书或许只是升官发财、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敲门砖就该扔掉了。还有的人浮光掠影,只是满足于在网上浅阅读,搜集奇闻逸事,不愿意也静不下心来,实实在在读本书。在这种情况下,一本“不能等”的书,对他们来说又是一种善意的规劝:读书拖不得,好东西是不等人的,要是不及时抓住,过了这村,就没有这店了。
5如果阿根廷这家出版商策划图书时有这种用意,那简直有种与读者心里博弈的味道了。尽管如此,这种良苦用心只可理解,却不值得效仿。毕竟图书是传承文明的工具,大家都去出版“不能等”的图书,这个工具就有可能丢失,如果是这样,损失就太大了。
6与“不能等”的图书相关,我想到更为多样的一些方式,比如《人民日报》曾介绍过河南固始县采取定期个人述学、群众评学和组织考学的方法,解决干部不爱学、不真学和不善学到问题——形式虽有不同,用意却有相通之处,都在劝人向学,劝人读书。只是外因毕竟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思想问题解决了,时间便像海绵里的水,挤也挤不尽。
7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更希望越来越多的人都抓紧时间读书。(选文有删改)
阿根廷出版社与河南固始县为了让读者赶紧读书,采用了什么不同方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作者认为“不能等”文集出版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道理?
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链接材料,围绕“要想真正读点书,学点知识,关键还在于人自身“这个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字数不超过100字)
『链接材料』(1)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有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izji的阅读量太少,“工作忙”成为我国成年人不读书的最主要原因。2013年,与37.1%的人不读书是因为“工作太忙没时间读书”。
(2)德国人读书非常“随意”。在地铁列车里,在公园草坪上,甚至在医院的候诊室内,手捧书本埋头阅读的人都很常见。调查显示,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书已经融入到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对于德国老百姓而言,读书简直就像喝啤酒一样平常。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有书赶紧读》,回答后面问题。有书赶紧读黄以华1曾偶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