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测量酱油密度的过程,甲图可读出烧杯的质量,乙图可读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丙图可读出烧杯中全部酱油的体积,那么,酱油的质量m= g,酱油的体积V= cm3,酱油的密度ρ= kg/m3.
给试管中的水加热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塞子从管口飞出去,同时瓶口出现白雾。 (1)本实验中,对塞子做功的是( )
(2)本实验,对塞子做功的过程是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_能的过程。热机的四个工作冲程中,能对应说明上述能量转化过程的是____________冲程。
小芳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装配仪器(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两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__________调(选“上”或“下”);调节好烛焰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B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此成像原理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3)晓军同学发现所在实验小组的凸透镜上部缺掉了一块,其它条件不变,用它来探究成实像,则光屏上___________(选填“有”或“无”)完整的像。(4)小明实验时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调整好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的位置后,他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都没能看到烛焰所成的像,其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种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芳做完实验后,接着想用手表代替蜡烛,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于是她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______________。
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____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____________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2)点燃A蜡烛,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__________(选填“前”或“后”)侧观察,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____,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____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3)接下来的步骤是: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同学们认识到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纠正了生活中的错误认识,那就是像的大小只由___________的大小决定。某小组发现,虽然蜡烛A、B相同,但B与A的像不重合,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地面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把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刻度尺上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当小球贴着刻度尺经过A、B、C三点时,他们用手表记下了小球经过A、B、C三点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则小球通过AB段的路程是_________cm,时间是_________s,平均速度VAB=________m/s;小球在BC和AC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BC=__________cm/s、vAC=__________cm/s。
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的琴弦进行实验。 (3)为了验证猜想三,选用编号为①、②的琴弦进行实验,则缺少的数据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