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与草原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草原上鼠的天敌从鼠获得的能量最终来自 固定的能量。(2)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密度除了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外,还受该鼠种群的 、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因素的影响。(3)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时,为避免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要做到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
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植物学家利用燕麦胚芽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分析回答:(1)甲图表示植物学家的部分实验。根据两组实验结果 (能、不能)说明胚芽鞘的生长、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理由是 。(2)将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去顶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分别测量胚芽鞘的弯曲角度,实验结果如乙图所示。由图可知,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为 mol/L。与浓度为0.25mol/L的结果相比,浓度为0.30mol/L的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是 。
遗传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下列甲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相关基因用A、a表示)的部分遗传系谱图,其中Ⅲ,个体的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如乙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据甲图分析,该遗传病最可能是由位于 染色体上的 性基困控制的。图中II6的基因型是 。(2)乙图中细胞①的名称为 ,若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含 个染色体组。(3)甲图中Ⅲ7个体色觉正常,他与一表现正常的女性婚配后生下一个患此遗传病且色盲(相关基因用B和b表示)的孩子,孩子的性别为 性。已知孩子是由乙图中的③与卵细胞结合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若该卵细胞与乙图中的④结合,则此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基因型是 。若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孩子,表现正常的概率为____。(4)若上述(3)中的Ⅲ,个体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性染色体没有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正常,则此细胞产生的精子的基因组成为 。
互花米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洲,由于有意引入和无意传播,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省市的滨海湿地分布广泛,严重影响了当地植物的生存。科学家以某湿地的本地芦苇和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请分析回答:(1)当其他条件均适宜时,互花米草和芦苇在不同光照强度和CO2浓度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如图1、图2所示。据图1分析,在光照强度为800mol/(m2·s)的条件下,当CO2浓度超过400mol/时,限制互花米草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外界因素最可能是 。据图2分析,影响芦苇净光合速率变化的外界因素是 。比较图1和图2,当CO2浓度为800 mol/mol时,光照强度的变化对 的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2)据图3可知,随着实验容器中CO2浓度的升高,互花米草和芦苇的呼吸速率均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是由于容器中O2浓度降低,主要是抑制了植物细胞 的某一阶段所致,此阶段发生的场所是 。比较A、B两条曲线,当CO2浓度超过400mol/mol时,随着CO2浓度升高, 。(3)科学家调查了该湿地滩涂自然植被分布情况,大致为:中潮滩下缘和低潮滩分布藻类植物,中潮滩上半部和高潮滩分布海三棱蔗草,高潮滩上半部为芦苇带,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在 上具有分层现象。(4)互花米草由于具有促淤造陆的功能而被引入,引入后主要分布在芦苇带,它与芦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与芦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 。
人体甲状旁腺细胞能够摄取氨基酸作为原料合成某种分泌蛋白。下图为人体甲状旁腺细胞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人体甲状旁腺细胞与蓝藻细胞相比较,最主要的区别是前者 能使图中④着色的碱性染料常用的是一定浓度的 溶液(举一例)。(2)氨基酸进入甲状旁腺细胞的方式是 ,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3H标记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3H出现的部位依次为 (填写序号),若3H标记的氨基酸缩合产生了3 H2O,那么水中的,H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 (基团)。(3)甲状旁腺细胞分泌出的蛋白质在人体内被运输到靶细胞时,与靶细胞膜上的 结合,引起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的功能。
P53基因是正常细胞内重要的抑癌基因,研究表明P53基因突变可导致肝脏细胞癌变。科学家研究发现P53基因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切下新鲜的肝癌组织,在37。C下用_____消化30一40分钟,在5%_____培养箱中培养,培养基是模拟了人体_____的成分配制的,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其目的是____。(2)获取P53基因的方法通常包括______和_______。(3)将P53基因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并与脂质体混合,将混合物滴加至肝癌细胞上,轻轻混匀。最后筛选出含有P53基因的肝癌细胞。脂质体在这个操作中的作用是_______(4)为证明P53基因有抑癌作用,需将两种细胞接人多孔板中,并从次日开始检测每孔的细胞总数,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生长曲线。请分析两条曲线分别是哪种细胞,曲线1是________细胞,曲线2是_________ 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