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