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除去日、月之外,还有两类天体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即是彗星和北极星。后者在古代文献中更多地被称为北辰。北辰在中国古代社会心理中有着积极、明亮的政治符号意义,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北辰文化”。北辰者,乃天球上靠近北极的一颗亮星。但在不同的时代,所谓的“北辰”并不是同一颗星。四千年前,北辰是天龙座α星,春秋时代是以小熊座β星为北辰,今天则以小熊座α星为北辰,其距地球约400光年。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北辰很早即进入中国人视野,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因为北斗星在北辰附近,人们又都是通过北斗七星而找到北极,所以古代也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说,或者以北斗指称北辰,所以北辰文化往往又与北斗相关。彗星往往有着某种神秘或迷信色彩,它也常常与北辰一起出现在文献、民间谶语之中。《春秋》将“星孛(即彗星)入于北斗”与人间政治万象建立了对应联系,认为其兆示着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世中的更替兴衰。如建安十一年正月,星孛于北斗,首在斗中,尾贯紫宫,及北辰。占曰:“彗星扫太微宫,人主易位。”其后,则有魏文帝受禅之事。经过文化的发展与解读,北辰便从众星体中脱颖而出,使人们产生了与彗星和北斗不同的美学情感、文化心理尤其是政治符号意义。如刘向所言:“北斗贵星,人君之象也。茀星,乱臣之类。”或许由于这种道德意义上的分野以及对彗星和北辰形成的不同情感,自此两种星体便有了不同的文化,有了一褒一贬、一好一恶、一吉一凶、一正一妖之分。有学者指出,在先秦时曾存在着一种北辰崇拜现象。夜空中的北辰,终年可见,在浩渺的星空中能够使人准确地确立方位。其运行轨道与地球的关系永远是那样相对固定与密切,保证了人们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观象授时。正是北辰这种辨别方位的实用性,使人们对其工具功能产生了心理依赖,并从中衍生出更丰富的意义。作为一颗普通恒星的北辰,就有了神圣高洁的形象,并因授时辨位角色被赋予了能够对人间进行道德评判的功能,从而进入中国严肃的政治伦理中,以之对政治、国家和君主进行评价。北辰为众星之首,众星拱之方能为北辰,蕴含了传统政治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要求。具有北辰之德的政治即是道德的政治,这正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设计,世人最耳熟能详者即是“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之语。虽然在《春秋三传》中北辰与彗星时常并论,但是《论语》却只说北辰而不言彗星,这正是因为孔子把北辰视为人间政治清明的象征,而视彗星之说为“怪力乱神”。北辰亦被抽象成一种玄学化的政治符号。对北辰的玄学化,在《史记·天官书》即已出现,其中有“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道家和道教还对北辰的政治意义进行了符号化的解读。如《鹖冠子·泰鸿》中有:“中央者太一之位,百神仰制焉。”此处太一也被学者理解成为北辰。有的道教经典还把北辰神格化,如《北帝说豁落七元经》称北辰为“太微北极帝君”。(摘编自王建光《北辰的符号意义》)下列对于北辰文化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实现妇女个性解放胡适目睹中国妇女的种种非人道的待遇,曾特别发出了“我们如何对待女人”的质问。他对妇女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理论意见,其中心是女性“人”的意识的确立。首先是谋求女子的解放,这个解放包括形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形体上,女性不应被视为玩物而加上种种缠足、束胸、穿耳等要求,这是女子解放的初步;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解放,要破除旧的压制妇女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女子不可为后嗣论、女子责在间内说和男友有别“防闲道德沦”。针对社会上一些人提出妇女处于无知的状态,必须先教育、后解放的论点,他在回答《星期评论》关于“女子解放从哪里做起”的提问时说,女子的解放但从女子解放做起;“解放就是一种教育,而且是一种很有功效的活教育。最上空谈解放的预备,实际上依旧把自己的姊妹妻女关起来,叫她们受那种预备将来解放的教育,这是极可笑的事情。”胡适以美国为例,说美国的少年男女,从小受同等的教育,同在一个课堂读书,同在一个操场打球,有时同来同去,所疑男女之间,只觉得是同学,都是朋友,都是“人”,所以渐渐地把男女的界限都淡化了,胡适指出,这种“忘形”的男女教育,是培养青年男女自制能力的唯一方法。其次,他认为解决妇女问题的先决条件,是要使人类社会添一倍的“人”,并不单是早就贤妻良母。他认为中国妇女都朝着“贤妻良母”方向发展,缺乏自由独立的思想,还不能说是完全独立的“人”;贤妻良母只是狭隘的家庭观,对推动社会的发展意义有限,社会的进步,每个人都有平等参与的权利,留美七年,胡适在美国所接受的自由主义思想,以及他与不少人格独立又极有思想的女性朋友的交往,使他在“如何对待女人”这个问题上,有了更开阔的认识。他在札记中写道:“今始知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乃在造成一种能自由独立之女子。”1918年,胡适应邀到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演讲,以“美国的妇人”为题,向女学生介绍美国妇女的自立精神,要她们成为社会独立的“人”,并呼吁全社会尊重女性,希望全社会人们尽快转变思想,允许妇女参与到社会工作中去,男人不要摆“大丈夫”威风,威迫她们成为贤妻良母。新文化人注意到妇女问题的并非胡适一人,李大钊、鲁迅、陶孟和都是胡适“同一战壕的战友”,但李大钊谈的只是节烈问题,鲁迅谈的只是女子参政的问题,陶孟和则着重从社会问题的角度讨论妇女问题,只有胡适是从人的解放、个性解放这一最为普遍的意义上讨论女子问题,是与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精神、人文精神最协调的一种立场。如果说,前者关注的是妇女当下的处境,并致力解救处于困境中的妇女,那么胡适的妇女解放论除了立足于当下解放,还展望了未来,放眼于妇女自立、自强的新人格的建成,为困境中的中国女子指出了一条解放之路。在现实生活中,胡适很注意对女性的尊重,提倡妇女走向独立的“人”,甚至把妇女问题与国家政策联系起来。胡适鼓励中国妇女走出家庭,发展自己的事业,这种事业既包括职业,也包括对社会活动的参与。他说,古来相传的家庭制度,把许多极繁琐的事看做妇人的填制,往往使有可造就的女子竟被家庭事务埋没了,不能有机会发展她的个性和才能。晚年他在台湾一次聚会上演讲,说他的真正收藏,是全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并说在这个收藏里,他有一个发现,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相对民主自由的国家,反之,,凡是没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都是独裁的或集权的国家。此虽半是玩笑,但一个国家对待妇女的态度,的确能反映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面貌。(选自刘筱红著《胡适(五)似天上诸仙采药回》,湖北教育出版社,有删改)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 本文选取胡适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尊重妇女、献身妇女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的新文化运动伟大人物的崇高威望。胡适在“谋求女子的解放”上,主要做了哪些事?请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对胡适的贡献主要做了哪些评价?关于胡适所说的在收藏“怕老婆”的故事中的发现,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试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实际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马在人们心目中常常是高贵、飘逸、奔放、昂扬、充满活力和进取精神的象征。中国文化异彩纷呈,马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形成了华夏独特的马文化。华夏自古就有马文化的民间风俗。史载周代就盛行马祖崇拜,《周礼》记载,春祭马祖,夏祭先牧,秋祭马社,冬祭马步。马祖是马之祖神,与马生殖崇拜有关,与马在天上的星宿房星相联系,又为天驷;先牧是开始教人养马的神灵;马社是开始教人乘马的神灵,与马厩中的土地神一起受祭祀;而马步为马灾害的神灵,祭祀它以保佑马匹免受灾疫。汉族岁时风俗中有马日,在农历正月初六那天,民间看天气阴晴占卜当年养马业的兴衰,晴主育,阴主灾。该日人们要精心喂养,马匹,不得打骂、杀戮,以求养马业兴旺发达,这一风俗主要流传于湖北、湖南河北、浙江等地。汉族民间信仰马王爷,马王爷系司马之神,传说为西汉大臣金日䃅,是匈奴休屠王太子,从困邪王归汉,任马监。农家于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是羊。陕西澄城地区流行送金马的婚俗,亲事说成后,男方要送给女方一匹小金马或银马,如果经济窘迫,也可以送一匹黄布制作的马,表示吉祥如意,马到成功。为死者送纸钱纸马,是中国许多民间广为存在的丧葬习俗。纸钱纸马都是真钱真马的象征,人们认为死界和生界一样,生前需要的东西死后也会需要,死者会需要马作为骑乘之物,所以在祭奠死者时要焚烧纸马。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与马紧密相连。蒙古族传统有马奶节和赛马节,每年农历八月末举行,为期一天。该日清晨,牧民们身穿节日盛装,带上马奶酒到制定地点,杀羊宰牛,筹备奶食,燃起牛粪火,煮手扒肉。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开始赛马。参赛的马匹全是两岁的小马,象征着繁荣兴旺。赛马完毕,人们入宴开怀畅饮、大口吃肉,在马头琴的伴奏下,人们高兴地朗诵节日的颂歌,歌手们尽情歌唱,直到夜色弥漫,人们才会余兴未尽地陆续离开。马文化也影响到了游艺。田猎、骑射曾是古代贵族们的一种游艺活动,历代盛行不衰。射箭、赛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娱乐竞技活动。在蒙古族,赛马与射箭、摔跤合称为“男子汉三艺”,通常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藏族在新年和七月都举行赛马活动,有跑马捡哈达比赛。民间还有许多人在马上表演的各种技艺,俗称马戏。马戏在汉代就有,发展到宋代最盛。今天的马戏属于杂技之类,而马术属于体育类,马术是指人骑乘马匹的运动,最常见的是赛马。自“胡服骑射”以来,中原服饰的发展变化也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如马甲、马褂、马尾帽、马靴、马蹄袖等服饰名称也由此而来。历代文艺都把马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千百年来,直至今天,甚至于将来,人们都可以通过文学、雕塑、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马的赞美、喜爱之情。《战国策楚策四》记载一匹良马拉盐车痛苦不堪时,伯乐为之流泪并脱衣盖在它的身上,马因知遇之恩而长鸣,后来千里马与伯乐的故事演绎着历代文人希冀君王重用、一展政治抱负的千古佳话。屈原《离骚》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抒发了其崇高的理想和昂扬的斗志;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抒发了其老当益壮的志士情怀;徐悲鸿抓住马的风骨、神韵,画出了千姿百态的奔马。马对人们的语言的影响广泛而丰富。“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马不停蹄”指前进,“路遥知马力”为时间长久可以考验人……下列关于华夏马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今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相关链接】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慎防基因造成的污染 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可能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最后他后悔莫及,和他造的人一起自我灭亡。‚科学怪人‛这个名词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做“科学怪食”。 另一个则是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 对近代科学发展略有所知的都当知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发展快速的阶段。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的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物,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科学发展后,它也会成为一个体制,一种权力体系。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极难避免。 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卡逊女士的遭遇。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而当代基因科技发迹后所造成的‚科学怪食就是个新兴的话题和论争的焦点。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乃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工程农业公司,例如它可以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基因被改造过的玉米新品种。种植这种玉米极为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少了许多经营成本。再例如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 但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这种农业,他们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基因是会流动的,基因流来流去,接来接去,它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最后可能造成‚基因污染‛。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美国的帝王蝗吃了这种被污染的叶子,百分之百会死亡,其他便会生长停滞,这项发现被登在《自然》杂志上,证实了‚基因污染‛和风险的存在。前述的作家阿特伍德大胆地认为基因科技发展到最后,会形成一种基因定时炸弹。它会隐藏不彰,等到其他条件配合,它的致命效果就会出现。 因此,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把基因接来接去,要什么品质的作物,只要找到基因加以移植,就可以形成新的作物品种,甚至有可能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必是个基因乐园,却反而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恶梦。人们不敢预测基因的任意接植,最后会形成什么奇怪的品种,也无法预测它的运动会产生生态上什么难测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固然带来许多福祉,但也产生了许多恶梦。对大自然知所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南风窗》2013年第24期 下列关于“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