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成的单质与化合物分子的个数比为 ;(2)根据上述示意图,请从微观角度描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
向装有等量水的A、B、C烧杯中分别加入10g、20g、25g硝酸钾固体,充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1)烧杯A中溶液的溶剂是 。(2)烧杯A、B、C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序号)。(3)图二能表示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是 (填“甲”或“乙”)。(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100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 (填序号)。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化学是从分子、原子的视角认识物质的,请按要求回答问题:(1)用化学用语书写:①干冰 ②两个铁原子 ③三个氧分子 (2)依据图示回答:图A~C是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其中“ ”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①表示化合物的是图_____,图C中物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②可表示A转变为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它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_反应。
小琴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她事先除去了金属片表面的氧化物或污物。(1)A实验中,为了比较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将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过量的稀硫酸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实验中,为了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两种金属片分别是 和 ,烧杯内盛放的溶液是过量的 溶液。(3)为了验证锌、铁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小琴同学将锌片和铁片同时插入A实验后的剩余溶液中,而没有插入B实验后的剩余溶液中,其原因是 。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备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1)仪器a的名称是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3)若用B装置制备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实验室收集氧气可以选用的装置有 。
铁、铜和铝是人类生活中常用的金属。(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2)用铜、铝做导线,利用了它们的 性。(3)铁锅易生锈,铁生锈的条件是 。(4)铜器表面会生成铜锈,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该物质含有 种元素,从它的化学式可推知,铜生锈的过程除了与氧气和水有关外,还与空气中的 有关。(5)除去铜器表面的铜锈时,加入过量的稀硫酸,生成二氧化碳,同时得到蓝色溶液。若再向上述蓝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铁粉,铁粉与蓝色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