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阶段的开始。……那便是由‘四化’进入‘五化’ 没有‘五化’,则‘四化’往往是徒劳。”这里多出的“一化”是指
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可见,“罗斯福萧条”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1933年4月5日,罗斯福政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所有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或金元券移送至联储银行。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值美元的数量持续上调,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也就不断增加。该措施的历史影响是( )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罗斯福新政时期,参议员诺里斯曾问罗斯福总统田纳西河流域管理究竟是根据什么思想来建立时,罗斯福总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要告诉他们,这既不是鱼,也不是鸡,但是不管它是什么,对田纳西河流域的人来说却是极佳的美味。”对此分析理解有误的是( )
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曾是中国精英的主流主张,但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较大变化,下表是这一变化的重要体现,产生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有( )
①中国民族工业经济步入低谷 ②中国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③苏联计划经济建设成就巨大 ④经济大危机对欧美经济的破坏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