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注:图1是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哀悼基督》,题材取自《圣经》故事,表现的是圣母玛丽亚抱着基督的身体痛哭的情景。圣母被刻画成一个容貌端庄美丽的少女,年轻秀丽,温文尔雅。她所体现出的青春和不朽的美,正是人类对美追求的最高理想。图2是中国明清时期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小说《三言二拍》和《水浒传》。请回答:(1)说明米开朗琪罗能够创作出该作品的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2)明清时期,中国文学产生了什么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黄遵完等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 孙中山提倡的也非个人自由平等。三民主义里面只有民权主义,没有民主主义……他提倡的是国家自由,反对个人自由……他主张国家平等,可是他不相信人类有平等。 哲学家张申府认为民主政治就是一种与人为善,尽其在我,各得其所的政治。他晚年还说:“西方各国的宪法内容最初乃导源于天赋人权说,天赋人权说源自中国的儒家思想。可知天赋人权自为吾家旧物,遗留于海外二三百年之久,今可知游子还乡矣。彼西方既采入儒家言以建民主,吾何为不可以西方民主还之于儒家乎?” ——摘编自冯兆基《民国时期中国民主的构想》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民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民主构想的因素。
材料一 英国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在英国内战时写下《利维坦》一书,书中第二部分中指出,国家产生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这种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连绵不绝的战争状态,为了摆脱这种恐怖暴力的自然状态,于是出于人的理性而订立契约,交出每个人全部的自然权利,让一个利维坦(圣经中的怪兽)全权统治,利维坦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部分人,或者可以是全体人,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组成国家,维护个人的利益。为了这个强大的利维坦,公民自由就没有必要了。 材料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大事记:1640-1642年 议会斗争;1642—1649年内战;1649-1653年英吉利共和国成立;1653-1659年 克伦威尔独裁时期。1653年克伦威尔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结束,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国政体时期开始;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复辟,他们推行反动政策,实行血腥报复,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88年“光荣革命”。 ——维基百科 (1)根据材料一回答:概括材料中霍布斯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霍布斯还有哪些进步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霍布斯观点在当时是否受到质疑?为什么?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且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底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底民权,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已臻极则,国内底政治及民族底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底先例……我们抱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又与各国的革命党不同……查美国既离英国独立,完全是为民权主义,不是民族主义。法国大革命却又是抱民权主义合民生主义的。他们两国的民权革命业已成功,但法国的民生主义却是失败,所以他们两国目前完全是要讲民生主义了。美、法底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可称成功,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亦就在此伏着个革命底导火线。回头再看我们中国底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党人革命数十年,只可说达到半个民族主义。他人底民族、民权均达目的,我们则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这个即是与美、法不同之点。又如俄国底劳农政府,或日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义,而无民族主义的意味;至民权一层,乃其附属品而已。此亦与吾人不同。 ——孙中山:《三民主义大旨》(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