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初中化学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化学
  • 题型 探究题
  • 难度 较难
  • 浏览 2078

小梅同学在家中与妈妈做面包,发现妈妈揉面粉时,在面粉中加入一种白色粉末﹣﹣发酵粉,蒸出来的面包疏松多孔.她很感兴趣想弄明白,发酵粉为什么能让蒸出来的面包疏松多孔呢?请你一同参与小梅的探究.
【提出问题】小梅要探究的问题是
【查阅资料】发酵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易溶于水,其固体或溶液受热时均能分解,生成一种盐、一种气体和水.
【实验探究】小梅按下列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受热分解的产物.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适量小苏打固体于试管中加热,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1)试管口处有液滴生成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生成的液滴是水
(2)生成的气体是(写化学式)
2.取少量充分加热后的剩余固体溶于水并加入稀盐酸
生成的盐是碳酸钠


【实验结论】小苏打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在面团中形成许多小气室,使蒸出来的面包疏松多孔.那么小苏打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拓展延伸】小玲查阅资料发现:① N a H C O 3 + N a O H = N a 2 C O 3 + H 2 O ;②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小玲把 N a O H 溶液与 N a H C O 3 溶液混合后却无明显现象,她产生疑问:这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帮助下,它们分别通过以下2个实验证明 N a O H 溶液与 N a H C O 3 溶液的确发生了反应(方案1和方案2的实验过程没标出).

【实验1】证明反应生成了 N a 2 C O 3
小玲认为当B中溶液变浑浊,就能证明有 N a 2 C O 3 生成,细心的小梅认为该结论不对,其理由是.小梅接着上图中实验,又设计了方案1来证明反应后生成了 N a 2 C O 3 .那么方案1是(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实验2】,证明反应后 N a H C O 3 不存在.
小明接着上图中实验,又设计了方案2来证明反应后 N a H C O 3 不存在.那么方案2是(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总结归纳】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一是,二是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梅同学在家中与妈妈做面包,发现妈妈揉面粉时,在面粉中加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