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历史学习小组要探究美、日两国历史的发展。小组成员小明同学搜集了如下资料和图片,请你帮助他完善资料并回答他探究的问题。资料一资料二(1)请你填写完善资料一表格内容。(2)观察图1,1933年以后美国失业率呈现什么趋势并分析其原因。(3)观察图2,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在1955年以后出现什么变化?说出变化的原因。(4)纵观美、日两国历史的发展,对我国民族振兴有何借鉴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图一:“以钢为钢,全面跃进” 图二:“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材料三:(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1)材料一出自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哪部法律?依据这部法律,我国进行了什么改革? 这次改革使哪一个阶层获得了解放?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1958年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哪次失误? (2分) (3)为了改变材料三中的状况,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重点发展的是什么行业? (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材料二:西藏的解放,使当地人民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也给当地的发展带来了光明的前途。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此后每年的十月一日成为我国的什么节日?(2)材料二中西藏解放的方式是什么?西藏的解放有什么历史意义?(3)对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你有何看法?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是冲突双方通过政治谈判、协商等方式互相作出让步,以缓解矛盾并达成共识的一种行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革命”,但是经过“光荣革命”的“反革命”,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杨和平:《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材料二 概括地说,美国宪政发展与政治妥协的密切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美国宪法所设定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妥协机制;第二,从宪法的产生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多元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第三,从宪政发展过程来看,许多关键性的、重大的问题往往是通过政治妥协缓解并进而一步步解决的。 ——龙太江:《论政治妥协: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 材料三 我们的会晤是难得的。尽管我们中间存在着许多不同意见,但是这不应该影响我们所具有的共同愿望。我们的会议应该对于我们的共同愿望有所表示,使它成为亚非历史值得珍贵的一页。同时,我们在这次会议中建立起来的接触应该继续保持,以便我们对于世界和平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自《周恩来万隆会议发言稿》 (1)据材料一,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特点,指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政治体制。说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了哪位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什么思想? (3)政治妥协也曾被成功应用于外交领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与会各方为达成“共同愿望”采取了怎样的妥协策略?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政治妥协的积极作用。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等先进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与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对撞,交汇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思想认知的变化。近代中国的转折与发展,关键是思想的转折与发展。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呜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主义引进中国之时……一直隐然深埋在汉族士人心中的对满族贵族统治合理性的质疑。在甲午对日海战失败之后开始全面爆发,一场擎着种族革命大纛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在知识和思想界之外的政治领域迅速地展开……这种民族主义的革命宣传和策略即是一把双刃剑:在鼓动起民族革命激情的同时,也大大伤及中华民族的整体统一。 ——陈永霞《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 材料四 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西学东渐”时候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对比情况? (2)据材料二,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 (3)据材料二,指出清廷主张“自开商埠”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主义在三民主义中的具体体现。 (5)根据材料四中邓小平的这段话,中国确立了什么政策?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据此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材料二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材料三 下图明朝科举考生看榜 材料四 乾隆帝时,朝中大臣胡中藻的诗句有“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结果,胡中藻和族人被杀,祸及师友。 (1)材料一记载的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官制变化?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官制变化。 (2)材料二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请你对该机构的设立作简要评价。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明清统治者为加强君主专制采取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