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上说:“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此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于何时?它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2)中国民族工业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区?有哪些著名的民族资本企业?(3)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请回答:(1)在下表中填写中国古代的改革(各举一例)
(2)在近代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中国出现的第一次重大社会运动是什么?这次运动给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实施五年计划,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举措。下列是《中国青年报》编辑的新时期历次五年计划的发展重点: ——转自《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的重大改革举动。 (2)“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简答在新时期实行“五年计划”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56年3月30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承认“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些”,沙皇政府成立了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各省先后成立了省贵族委员会,各自探讨改革方案。后来提出代表性的两个方案:一个要求完全废除农奴制;通过赎买方式把土地分给农民;土地由农民本人赎买,封建地租的赎金则应由国家负担。另一个方案规定只将宅因地分给农民,而全部土地的所有权仍归地主。材料二 日本派出使团到西欧国家考察。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遍访了欧美诸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诸会社、金银铸造所和制铁所,……大久保利通归国后即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依据材料回答: (1)为推行改革,俄、日两国各自采取了哪些准备?(2)一般认为,俄国改革在建立新的经济文化方面没有突破,日本则建立起全新的经济文化制度。从所给材料看,造成这一改革结果的原因分别如何?
【历史—近代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在正文中:规定:主权属于国民;二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点。(6分) (2)据所学知识,概述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两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历程,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4分)
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如果参与“夷务”,马上“为同乡、同列所不齿”,学习西方则是“拜异类为师”。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有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糖果、点心、汽水、啤酒等西式食品。“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洋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或者欧洲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奠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 (2)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试选取其中最进步的一种说明其积极意义。(11分) 材料三 孙占元认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经过了近代观念转换、近代企业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吸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近代中社会发展脉络纵论》(载《江西社会科学》) (3)试依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