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前列,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虽然出现了一些偏差, 但这些探索总体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谁?(2)请列举三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学习外国时,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而没有成功的例子。(3)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分别是什么?概括指出它们主要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哪些重大问题?(4分)
材料一: 1930年5月,美国通过霍莱一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此外,法国采取“输入限额制”,德国创立“以货易货”的外贸制度,为其他国家所效法。1934年的世界贸易额降到1929年的34%。在维护世界信贷货币体系方面,金本位制客观上起着维系和支柱作用。但是1931年9月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制,从而刺激了出口,抑制了进口。这一新经验很快为其他国家所接受,4个月里有 15个国家先后放弃金本位制,于是世界货币体系瓦解。1933年6月12日—7月27日,美、英、法、德、意、日等66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在关税与贸易问题上,美国主张各国将现行进口税降低10%,英国则要求各国先把关税调到均等水平再降税率,结果美英方案均未通过。在稳定货币问题上,英、法、意等国坚决要求美国稳定美元,但美国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挽救本国经济,坚决拒绝稳定美元,结果双方陷入困境,7月27日修会后再也没有复会。 ——《20世纪世界史》材料二: 经济风暴的另一影响是使地方性的经济民族主义发展到妨害国际关系的程度。……1933年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就是一次使人惊恐的大失败,“经济上的独立”即经济上的自给自足逐渐成为通常公认的民族目标。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为裁减军备所作的种种尝试逐渐停止,让位于各种大规模地重整军备的计划。这时正在积聚起来的武器装备必然迟早会得到使用,但使用它们还需要有某种理由;“生存空间”便是最明显的理由。这是希特勒新创的术语,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日本的军事领导人也使用了与此类似的说法和论点。——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召开的背景及主要宗旨。(2)根据材料三、四,指出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失败的原因,说明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开放已走过了30年的伟大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的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我到新加坡去,了解他们利用外资的一些情况。外国人在新加坡设厂,新加坡得到几个好处:一是外国企业利润的百分之三十五要用来交税,这一部分国家得了;一个是劳务收入,工人得了;还有一个是带动了它的服务行业,这些都是收入。……我认为现在研究财经问题有一个立足点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资上,不利用太可惜了。”——摘编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材料二:1979年7月,中共中央提出可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这种“出口特区”是借鉴国外“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以进口原料加工制造商品出口为其发展方向的。在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它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制约,而且对内地又是封闭的。……特区不应建成一个类似国外的单项性的“出口加工区”,而宜于建设一个工、商、农牧、渔、旅游、住宅等综合性的“经济特区”,这就区别了资本主义国家地区办的“出口加工区”。……20年来,经济特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没有辜负小平同志“杀出一条血路”的厚望,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发展速度最快的增长点。──摘自郑惠等主编《五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材料三: 我国对外开放大事记1979年7月,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5月,决定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9月,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1994年共批准建立了3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5年,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在深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1988年,成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批准建立中国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至1995年,共批准建立了14个保税区。1991年,设立上海浦东为对外开放区。1991年3月,批准建立第一批2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3月,决定对外开放黑河、绥河、珲春市、满洲里、二连浩特等5个边境城市。1992年7月,决定进一步开放乌鲁木齐、南宁、昆明等3个内陆边境城市,重庆、武汉、岳阳、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哈尔并、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等4个边境、沿海省份的省会城市,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城市。——《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材料四: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年财政收入达5万多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比1978年增长40倍和30倍。“中国不再用砖头加固将其与其他民族隔离开的长城”。这一句话曾经是中国伟大作家鲁迅的一个梦想,没想到今天用来为改革开放30年作注。30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与建立市场经济的方针并举,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国,没有围墙。没有围墙的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才取得了今天如此骄人的成就。——摘自2008年10月18日俄罗斯《独立报》(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国务院决定将“出口特区”更名为“经济特区”的原因,说明开办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发展趋势。(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据材料1、2,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其原因。(3)你认为董仲舒的主张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文化的差异性目前已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文明。“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借鉴、继承与创新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忠于民族、国家,追求全民利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重视精神境界的提升,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儒家强调人格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生命价值、物质价值。“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孔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提倡仁爱,强调人际和谐:“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兼爱”、“非攻”“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重视人伦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儒家重“信”为立身处世的基础。传统道德提倡“仁、义、礼、智、信”;“亲、慈、友、义、恭、序、信”如敬老爱幼、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就是人伦关系传统要求。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和以事论理、以史为鉴的道德教化方法:儒家提倡自我道德修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中华传统文化格言》 材料二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摘自《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材料三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曾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 ——《中西对比500年》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涵?(2)根据材料二,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优秀成份?这些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对韩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是什么?结合明清有关历史,论证材料三费正清的观点。(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2)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 (3)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