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到达尽头。 |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是记游文字。所记之意不在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密游客多少。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
B.“其孰能讥之乎”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
C.第二段主要是谈游山感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引向深入: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 |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深感惋惜。 |
下列句子皆选自课本,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4)各2分(2)(3)各3分)
(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