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文,回答小题。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解释句中划线词。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准确地翻译下列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称自己和朋友为“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①可爱者甚蕃( )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陶后鲜有闻( ) ④宜乎众矣(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根据上文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2分)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回答小题。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②也!”崇宁、大观③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外时所作的诗。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与“是时朝廷虽尝禁止”中的“是”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 (2)牺牲玉帛__________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南文子为国忧智伯欲袭卫,故遗①之乘马,赠之一璧,卫君大悦,酌酒。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不喜,有忧色。卫君曰:“大国礼寡人,寡人故酌诸大夫酒,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南文子曰:“无方②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③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注释] ①遗:赠送。 ②方:缘由。 ③拟:打算。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⑴智伯欲袭卫 ⑵大国礼寡人 ⑶寡人故酌诸大夫酒 ⑷智伯闻卫兵在境上 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和“故遗之乘马”一句中相同的一项
翻译句子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南文子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阅读: 9分屈 原 列 传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1。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2,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注释:1左徒:楚国官名,职位仅次于令尹。 2宪令:国家的重要法令。下列句中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下列各组划线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