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古文《陶侃惜谷》(9分)陶侃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故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注释】①陶侃:东晋名将。②贼:伤害。解释文中划线的词。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汝既不田( )③执而鞭之( )④故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翻译句子。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你觉得陶侃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言文.用“| ”标出下面画线句中最明显的一处停顿。(2 分)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天民。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字。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②.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③.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岗浅阜。(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翻译下面句子。(4 分)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和《满井游记》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的感受。试说说你从这三篇课文中看出来三位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二)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yù,出售)金者之所(地方),因(乘机)攫(juú,抢)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徙见金。”、解释下列划线词:① 清旦衣冠而之市 ② 适鬻金者之所 ③ 因攫其金而去 ④ 徙见金 .下列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齐人大胆攫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一) 论 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下列划线词。① 人不知而不愠 ② 传不习乎 ③ 是知也 ④ 死而后已 .请找出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
(三)东坡食汤饼①(9分)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⑦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⑧,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注释】 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yù):卖。⑥恶(cū):通“粗”。⑦箸(zhù):筷子。⑧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恶不可食( ) ②尔尚欲咀嚼耶 ( ) ③秦少游闻之( )、选择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翻译下面的句子。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从苏东坡的言行中,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二)《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下列划线词。① 不亦说乎( ) ②三省吾身( )③ 死而后已( ) ④ 其恕乎 ( )、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解释下列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