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1、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春秋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开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进行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请回答:(1)两则材料都可能出自哪位皇帝之口?(2)两则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3)材料一中的“平城”指的是哪个城市?后迁都到哪里?(4)根据材料一说出迁都的原因有哪些?(5)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6)鲜卑族不再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存在,请分别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和鲜卑族拓跋部的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你喜欢诗歌吗?历史与诗歌往往是分不开的。关于昭君出塞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赞扬的诗作,这里仅摘录几首如下,请先欣赏:仙娥令下嫁,骄子自同和。剑乾归田尽,牛羊绕塞多。——(唐)张仲素《王昭君》关月夜悬青 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唐)苏郁《咏和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或星《咏史》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 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必武综合上述引诗,结合昭君出塞的史实,说说你对古代“和亲”政策的看法。
秦汉时期,匈奴族一直是活跃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1)与匈奴相关的一项重大工程建筑是什么?说出其修筑的目的。(2)匈奴的最高首领称为什么?请列举出你知道的两位匈奴首领的名字。(3)请你列举出这一时期,我国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例。(最少三例)(4)在与匈奴关系的主要事例中,请说出你最支持哪一种做法?并说明理由。(5)东汉末年以来,匈奴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最后匈奴人灭掉了哪一个政权?(6)现在我国的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请试着说一说匈奴族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贡献。(说出两点即可)并结合其所做的贡献,谈一谈自己的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汉武帝连年征战,国库空虚,加上他奢侈迷信,重用酷吏,人民处境越来越差。武帝晚年,西汉社会出现动荡,农民不断暴动。面对危机,汉武帝毅然颁布承认过失的“罪己诏”,宣布停止征战,减轻赋税,除去暴政。从此,汉武帝将注意力集中到恢复民力、发展农耕上,一场严重的社会危机过去了。所以史书记载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对此你怎么看?课下搜集有关秦汉的历史资料,对汉武帝做出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