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意大利人开始用各种地方性通俗语言文字翻译拉丁文《圣经》,这一现象说明( )
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痛经验,因而主张购买洋炮、洋船,他认为「以通夷之银,量为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片胡说」。请问:这位大臣经历的是那一次战争?
清末民初,中国历史进入另一次转型期,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有关这个转变,下列叙述那些正确? ①随着工商业的进展及交通运输的发达,旧都市获得新生,上海的发展即为着例 ②政府重视农业发展,鼓励设置农业学校,各地成立农会,粮食的生产大量增加③受到西方的冲击,知识分子的思想趋向反传统,目的是在创造新文化④新式教育的发展与社会风俗的改良,受益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甚大 ⑤西方科技的传入提高了经济生产力,城市与乡间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有何影响?
有一个时期,中国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很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氛,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文化、平民教育、新妇女等。这些期刊的名字应该是表达那一个运动的精神?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多主张「师夷长技」以改革中国,而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认识的西方「长技」却有不同。中国欲效法的西方长处,依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何者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