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中学生使用手机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某校学生在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搜集了同学对中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的不同观点:使用手机可以方便和家长、同学的联系,中学生也有消费的自由;有的同学在课堂上发短信、玩游戏,严重影响了学习,中学生不应该使用手机;手机时常会收到一些不良短信、诈骗短信,会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结合上述观点,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矛盾的观点,分析应如何看待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
材料一 深圳一直是引领珠三角高速前行的龙头。目前面临资源短缺、人口众多、环境污染等瓶颈。为此,深圳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由“速度深圳”向“效益深圳”发展模式转变 ,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材料二在深圳,90%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在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90%以上来自企业,90%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深圳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最高、出口最多的城市。(1)运用联系的观点,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请你运用经济常识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
材料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直面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中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据统计,中国菜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谋划着“超常规发展”的蓝图。于是没有条件的城市就出现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GDP至上的“政绩工程”,盲目布局的基础设施,脆弱资源的过度开发等等。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一直面临着两种方向性的选择——作为市民生活的归属地的城市和作为地方政府经营对象的城市,而大部分城市往往罔顾居民的呼声而让后者占据了主导地位。材料二: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大约是17.9%,到2009年这一数据已达到46.6%,有6.2亿—6.3亿人口居住在城市。加速城市化进程是国人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个 时期中国城市化发展速率是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两倍左右。“十二五”规划中城市化率将突然袭击破50%,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左右,各类城镇人口将新增3亿人。2009年度全国农民工总理为229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4533万人。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而社会保障与城市管理水平却没有能够及时跟进,普遍的城市文明意识没有建立,使城市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外来人口的生活舒适度也受到很大影响。和以往对城市的向往不同,人们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一些困惑和思考。(1)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财政可以起到哪些作用?(2)分析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在城市建设中我国政府应注意哪些问题?(3)请结合材料二,从认识论角度阐述该如何理解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近五十年来,受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人类不合理开发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每年由地震、旱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人类愈来愈关注自然问题。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为更好地防灾减灾,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必要的应急知识与预案,以应对突如其来的灾害。请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应对自然灾害的侵袭。
曾经有过这样感人的一幕: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彼得伯勒的车道上,众多汽车在一名男子的指挥下纷纷停车,为匆匆赶往河中的鸭妈妈和它的小宝宝们让道。人们应当如何对待自己的朋友——动物,自然,乃至于一切生命?有人说,关爱自然就是关爱人类,关爱他人就是关爱自己。对待生态和生命的态度,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的思想文明水平。环境问题与其是说是一个具体科学的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它反映的是人类对生活的思考,人类对世界的思考。(1)环境问题就是哲学问题吗?(2)为什么“环境问题与其是说是一个具体科学的问题,倒不如说是一个哲学问题”?有何意义?
2009年秋季以来,西南5省市遭遇百年不遇大旱,给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大旱之后必有大涝。2010年5月以来,南方多省市又相继遭遇大范围强降雨天气,形成大面积洪涝灾害。从大旱到大涝,全国上下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心协力抗旱排涝。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在思考造成大旱大涝的原因。旱涝的直接原因在于降水的多与少,而大的气候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各种极端的气候事件。旱涝的背后更有人祸因素: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水利设施建设又不足,各种应急不力等等。大旱大涝再次警示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要有防患未然的忧患意识,要重视科学抗旱抗涝体系建设……这些经验教训,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认识论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