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理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展的线索。 → →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考查:流泪的蓑衣余君才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选自《散文选刊》)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
议论文阅读能力考查:要学会关心自己①初看这个题目你也许会觉得奇怪:关心自己?谁不关心自己呢?其实你错了。也许正如你所说,每个人都关心自己,但不一定人人都会关心自己,其间难免有人走入误区,所以今天我强调:要学会关心自己。②关心自己的道理其实是浅显易懂,但如果仅仅是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未免肤浅。的确,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很必要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学识、文化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这些难道不值得关心吗?如果对这些问题都不关心,而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一个人又怎么能全面成长呢?可见,学会关心自己的确非常十分必要。③要学会关心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除了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欠缺”什么。这里的欠缺不仅是指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匮乏,还有精神生活、道德品质、为人处世、学识文化等等各方面的欠缺。一个人欠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欠缺的也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了解自己真正需要和欠缺的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完善自己。要知道“药到病除”的前提是“对症下药”。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说的上是关心自己,你才自己的关心才会有效果。④要学会关心自己还要注意客观地评价自己,有褒有贬。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高地估价自己,盲目自满,丧失进取的动力。反之,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低地估价自己,妄自菲薄,动摇进取的信心。关心自己的目的是要使自己在不断地自我发现和反省中驱恶扬善,不断进步,而不是在孤芳自赏中不断后退。⑤同时,我们必须懂得学会关心自己和学会关心别人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关心自己决不是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社会是个大家庭,是由许许多多的人组成的。我们要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风气,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温暖、可亲的大家庭。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人际关系似乎比以前“冷”了,这就更应提倡多关心别人。而我以为要关心别人首先要学会关心自己。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连自己怎么关心自己都不懂的人会很好地关心别人。因此,我们要学会关心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会关心别人。⑥现在你明白关心自己并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了吧。当然要学会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不断改正缺点,完善自己,使自己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你的人生道路一定会变得更加宽广,更加有意义。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第②段中加点的“这些问题”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章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第⑥段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学会关心自己与学会关心他人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小题。(共16分)那个孩子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孩子懊悔,为什么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医生或是老师也好啊。于是孩子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果然,孩子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孩子早晨醒来,母亲和邻居正拉家常,嗓门很高,充满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他心头火起,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炒菜的手一下子僵在那儿。孩子发过火以后又回到了房里。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这一刻,孩子很后悔自己对母亲的态度。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从来不会说抱歉的话。父母就要送孩子上火车去外地了。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父母好像得到恩赐一样,非常兴奋。但不敢把这种兴奋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在边上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父亲承担了泡水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装满水的。他一趟趟地跑开水房。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就无所谓了。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但看到同学以略带轻慢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就有些愤怒,有些酸,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天然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似的。在下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坚决地冷冷地说:“你自己去。”那个同学怔了一怔。父亲看有些僵,忙说:“我来我来。”“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儿都不让步。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父亲还为同学打开水,但这些同学变得很客气了。孩子好像第一次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望着相依相守的父母,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怜悯和抱歉,还有杂七杂八包含在一起的感情。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儿地帮他报名找宿舍。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他们也不回嘴,还是很起劲儿地跑前跑后。到了宿舍,父亲帮他挂帐子,把床量了又量,孩子觉得烦,还有些害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似的。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母亲又说:“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不过你嘴馋,看见手里还捏着吃的,便哭都不哭了。”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他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他看了看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钱一张床。孩子一定要他们去住招待所。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招待所有热水洗澡。“我和你爸洗得很舒服。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母亲的表情很舒畅。父亲却很紧张地告诉孩子,说其他学生家长说,食堂饭菜很差,“你千万不要省啊!”父亲说,“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不惯就到外面去吃,不要心疼钱,知道吧?”孩子答应了,父母就有些放心有些不放心地乘火车回去了。晚上,孩子无论如何睡不着。他想洗了一个热水澡便如此快活的母亲,想殷殷关照他的父亲。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平时都很节俭。他们是那样平常,但是这世上最爱他的就是这两个人,贴心贴肺地爱他,甚至忍受他的不耐烦、冷淡。他想像、崇拜明星啊,市长啊,甚至医生啊、工程师啊,他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但他小人物的父母,那般那般地爱他,爱得那样深。孩子又哭了,哭得好伤心。后来,孩子长大了,工作了,有了一点成绩。他知道,他的这些成绩一半是给父母的,让父母可以骄傲。但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还是淡淡的,偶尔的关心也是粗着嗓门,但心里却很爱很爱他的父母。那种爱,或许与生俱来藏在心底,只是那个夏日方才浮出水面。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选文形象地描写了孩子成长的过程。请根据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母亲嗓门很高地和邻居说话时,孩子 父亲给同学倒水受到轻慢时,孩子 ; 时,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心软了;父母殷殷关照乘车回去后,孩子 。孩子对父母由烦到尊重的情感变化缘于哪件事?请把文中表现这一变化的句子写在下面。简要概括文中父母的性格特点。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母亲一如既往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2)母亲的表情很舒畅。 文章表现手法独特,虽然通篇都以孩子的视角叙写故事,但结尾却说:“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如果将这句话改为“那个孩子是我”好不好?为什么?从文中孩子的情感经历中,你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请把你的理解和感悟简要地写在下面。
阅读文章选段,完成后面的小题。(共16分)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因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我从前看见一位法国学者著的书,比较英法的两国国民性质,他说:“到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们的事;到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在那里出神。英国人走路,眼注地下,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若果如他所说,英国人便是敬,法国人便是不敬。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以上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号________,又号________。他是中国近代________派代表人物,学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其著作编为_____________。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或根据词义找到文中对应的语句。(1)亵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____________选文中作者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选文第②段中划线句属于什么论据?其具体作用是什么?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列举选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至少两种)作为一个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当如何“敬业”呢?请举一个事例说说它带来的益处。
阅读短文《那悠悠的槐花情》,回答问题。今晚的月亮真好,圆润润的。静静地坐在窗前,看着柔柔的月光在墙上留下的斑影,我毫无睡意,窗外被月笼成一片淡光,轻轻地合上日记本,出去散散步吧,在这样美的夜里。没有目的地沿着门前的小路慢慢地走着,一转弯,一团白色叫我的心微微地一颤,又到了槐花盛开的季节,时光过得真快!不觉中已走到了树下,抚着它那粗糙的躯干,不禁潸然落泪。在每个槐花飘香的日子,我都会思念我的外婆,她在天国还好吗?抬头望着如云的槐花,那不正是外婆的白发吗?外婆的白发此刻正映在我的眼泪里啊,我的外婆,我真的想您!那缥缈的槐花香气,把我的思绪都带走了,飘飘悠悠又让我回到了我的童年:外婆家那屋顶长草的大屋,那干净院落里的大槐树,还有那大槐树下磨得发亮的小石桌凳……儿时工作忙的父母把我寄居在外婆家中。在外婆身边,在大槐树下,多少美好的日子,如细沙般从指尖滑过。在每个明朗的下午,外婆总是坐在大槐树下的石凳上,做她永远也做不完的鞋子,缝她永远也缝不完的衣服。每当这时候,我会快乐如小鸟,依着外婆转来转去,抓抓她的线团,拉拉她的小筐,外婆从不生气,总是眼角带着笑,轻轻地唤我别闹,小心针扎着。玩累了,我会安静地趴在外婆的腿上,外婆在这时就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我。躺在外婆的怀里,真温暖,还有一股淡淡的草香。刚躺在外婆怀里的我总不闲着,常用自己的小手去抚外婆脸上的皱纹,她满眼都盛着笑,那眼角的皱纹可真多呀,抚也抚不平。每当这时,外婆就笑得更厉害了,抱我更紧,开始哼上一些美的歌谣,低低地、缓缓地,直到我的小手软绵绵地垂下,进入梦乡。而每当槐花盛开的季节,那被风吹落的如云般的槐花,都会被外婆仔细地收起,装在一个素雅的棉布花袋里。在每个槐花落尽的初夏,外婆的大床边定会多上一个花的槐花枕头,那小小枕头里藏着多少朵细碎的小槐花呀。而我那可亲的外婆只是知道那柔软的、带着淡淡清香的小枕头,能让他的小孙女在夏夜里睡得更舒心。后来随父母进城入学了,离开了老屋,离开了槐树,还有我亲爱的外婆。但每年槐花盛开后的某个日子,外婆定会让乡下进城的亲戚带给我一个槐花枕头。虽然妈妈不愿年纪大的外婆费神地收那小小的槐花做枕头,可外婆依旧在做,谁又能体会外婆缝在这小小的枕头里的那浓浓的思念呢?然而在1990年那个槐花没飘尽的日子,外婆去了。在送外婆走的时候,舅舅拿出做了一半槐花的枕头,说起外婆临终时还在惦记着给她的小琦琦做的枕头。“琦琦,枕头……”那是从天国传来的外婆的声音吗?我眼黑了,手软的当时竞拿不动一个只做了一半的小槐花枕头,只是默默地在外婆床边流泪,流泪……猛然,手背感到一阵冰凉,落下的眼泪竞有一颗随冷风飘在了我的手背上,不知什么时候起风了。擦干泪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隐进云里去了,周围也不知从何时起暗下去了,大槐树下,留下了一片伤感。轻声叹了口气,紧紧衣领静静地从树下离去,只留下大槐树在那里伫立,顶着如云的槐花,孤独地张望,张望,张望……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2分)潸( )然落泪 粗糙( ) 黯( )下去 伫( )立文章回忆了有关外婆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出来。(4分)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命题立意的?请试着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2分)“她满眼都盛着笑”这句话中“盛”还可以换成哪个词?与原句相比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更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