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1)古代雅典 执政时期,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 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3)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政策,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4)根据“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我国在回归后的香港、澳门设立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60 年,年满15 岁的上海少年康劭昀随父远赴美利坚合众国,康劭昀在美利坚合众国从摘棉工、开餐馆到后来开矿,历尽艰辛,最后创立了大康公司。大康公司艰苦经营,业绩斐然,康劭昀一家生活富裕,但是,令康劭昀魂牵梦绕的还是他的家乡——美丽的上海。在美利坚生活了65 年的康劭昀毅然决定回到祖国创业。他在离开家乡65 年后终于历经艰辛回到了上海。一下码头,上海的一切令他感到那样的陌生,一切都变了,变得那样的时髦和潮流,有的居然和美利坚一样现代,康劭昀激动地给儿子写信说,如今的上海太摩登了,城市发展、市民服饰和市民文化生活……——根据上海人物故事的相关历史整理改编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展开合理想象,帮康劭昀续写他看到的上海城市的发展、市民的服饰变化以及市民文化生活的发展概况,并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理由。(9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汉代的丝织品质量高,花色品种丰富,行销国内外。自长安经河西走廊向西,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和南亚的道路,因运销中国的丝织品而闻名于世,这就是“丝绸之路”。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原文大意:由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节络绎不绝;从国外来的商贩,几乎每天都有进入边境的)。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 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朝,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最著名的是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解决了陆路的不便性(因为陆路会经过许多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又中国东南沿海有季风助航,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陆的方便性)。 ——摘编自百度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 “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 一带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摘编自腾讯周刊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上出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这种现象,两汉政府起了什么作用?(2 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迅速的原因。(3 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共建“一带一路”的宗旨。(2 分)
国外有史学家将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以下四个年代,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的年代:1789—1848】发生在1789—1848年间英国和法国的两次伟大革命,不仅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巨大胜利,而且是资产阶级自由社会的胜利。 材料二 【资本的年代:1848—1875】这是资产阶级大获全胜的年代,具体地说在19世纪60年代,工业化的进展使得财富和工业生产能力日渐成为国际争霸力量中的决定因素,于是出现了两个非欧洲的工业资本主义大国,美国(统一在北方的领导下)和日本(随着天皇的复位而有条不紊地着手于“现代化”)。 材料三 【帝国的年代:1875—1914】这个年代,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小企业转换到垄断主义大集团,富有革命性的电气工业和蒸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材料四 【极端的年代:1914—1991】从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紧接着50—70年代初期是经济成长异常繁荣的黄金年代,而20世纪的最后一部分,则是分散解体、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阅后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两次伟大革命”分别指什么事件?它们有何共同作用? (2)指出材料二这个年代里“国际争霸力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依据材料美国和日本能够成为“非欧洲和工业资本主义大国”分别得益于什么事件? (3)材料三中的“这个年代”是指资本主义过渡到哪个历史阶段?而“电气工业和蒸汽”的竞争与哪一事件有关?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给世界带来“大灾难”的战争?指出1991年“分散解体”是哪一历史事件? (5)请你参照作者分年代的方式,及恰当的语句描绘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只有尊重历史,才会有和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说:“……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当年二战中亚洲和欧洲两个主战场,将共同举办一系列庆祝活动,包括安排两国领导人相互出席对方举办的相关庆祝和纪念活动。” ——摘自《环球网》 材料二 “……正是在向日本法西斯发出最后通牒20天后,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无条件投降,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摘自李克强总理在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时的讲话 材料三 虽然在二战中,德日两国同为发动战争的法西斯国家,但在战后反省侵略、与受害国和解方面,两国所获得的评价却截然不同。德国勇于对过去的侵略历史进行深刻反省和切割,得以获得受害国的宽容,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是给日本作出的最好榜样。……战后70年,日本与地区邻国的关系始终磕磕绊绊,致使东亚地区矛盾不断,关系紧张,其关键原因在于日本没有深刻反省历史,不愿彻底清算过去的侵略和殖民罪行。 ——摘编2015年3月9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日新闻 阅后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当年二战中亚洲和欧洲两个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请你各举一个战例。 (2)材料二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对中国有何重大意义?结合所学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对比德日两国对待历史问题的态度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195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粮票(见下图),国家与地方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使命和流通历程。 材料三 中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统计表 阅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年至1952年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而导致1952年至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的又是什么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我国在那个时期要用粮票才能买东西?在90年代初粮票退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背景是什么? (3)材料三中我国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逐年增长说明了什么?谈谈这种现象的产生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