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同学认为“在市场经济日臻成熟的条件下,文化改革发展应注重经济效益,大力推动产业化进程。”理由在于:文化面对市场时具有商品属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运用上述《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分析和评价该同学的理由是否充分支持其观点。(12分)
材料一 2002~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实际增速比较注: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材料二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推进分配领域的各项改革,提高劳动工资最低标准,提高退休工资,三次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年来,我国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社会建设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1) 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2)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1年8月中旬,根据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五部门的要求和部署,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开展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百姓生活,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报道。从目前看,“走转改”已取得如下主要成果:一是鲜明地回应了时代关切。面对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带来信息爆炸的挑战,“走转改”能够最大限度帮助我们了解到社会上各种矛盾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我们找到化解和消除这些矛盾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发现和厘清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二是有力地坚持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传播理念。一段时间以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集中发表了大量的来自基层、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的新闻报道。这些新闻报道的主角多是普通百姓。三是培养了一支年轻有为的青年编辑记者队伍。参加“走转改”的编辑记者们大多数是“80后”“90后”,他们在艰苦、艰难和艰险的实地采访中,一方面磨练了作风,积累了报道经验,提升了新闻素养;另一方面,乡村的贫穷落后,民间的疾苦赢弱,又带给他们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净化。(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走转改”活动对创新新闻报道的意义。(2)结合材料,说明坚持求真务实作风对青年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13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出现严重雾霾天气,面积一度达到143万平方公里,雾霾天气甚至波及周边国家。这些地区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这次雾霾天气直接原因是该时间段冷空气较弱和持续干旱,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严重。一方面,85%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来自火电厂以及非金属矿物生产、炼钢、化工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另一方面,北方居民冬天燃煤供暖排放二氧化硫,物流业快速增长、私家车快速增长等导致机动车尾气排放剧增,我国内地汽油质量标准低,硫含量比欧洲高15倍,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危害。材料二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考量着党和政府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智慧。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提出政府防治雾霾灾害可采取的措施。(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谈谈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应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0分)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继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某植高三(I)班同学广泛搜集资料围绕“文化兴皖,建醴安徽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一次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文化兴皖】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朝阳产业,以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大容量的就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特征而受到重视。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棵“摇钱树”。因为文化产业不仅是“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最富于创新的力量,是资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低、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低碳产业,是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而且是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逢径。发展文化产业,安徽理应当仁不让。(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是怎样成为安徽“摇钱树”的?【文化育人】安徽的简称是“皖”,这个汉字的寓意是“美好”。自古以来,安徽就以美好的山水闻名于世。在21世纪的今天,生长在安徽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有着和山水一样美好的心灵。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好人榜”活动开展4年以来,安徽省共有488人入选,占全国上榜总人数的近八分之一,位列各省区市榜首。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安徽4人入选,人数也位居全国之首。“榜样的典型效应能转化为群体效应,进而扩散为社会效应。道德模范能够感动和激励广大群众,引领公众向善、从善。”安徽,因为不断涌现的好人而变得更加美好。(2)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说明安徽将如何不断涌现更多的好人?【文化建设】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安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资源丰富。但推动安徽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还存在着传统文化保守有余创新不足,内容不新、形式单一、机制不活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安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该如何推动安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近年,“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政府的热门话题;“食品安全”是广大网民的热门话题。〖政府话题:阳光政府〗 2011年安徽省各地、各部门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务例》。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的意见>的通知》为契机,加强组织领导,统一部署落实,扎实推进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各项工作,努力规范权力运行,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参与度,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为“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快崛起、兴皖富民”营造规范、阳光、高效的政务环境,有力促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冶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材料选自《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安徽省政府怎样才能“规范权力运行、打造阳光政府”?〖两民话题:食品安全〗在新华网“2012两会调查”的22个选项中,“食品安全”始终名列前茅。网民热议的话题主要聚焦于“地沟油流向餐桌…‘蔬菜水果农药超标”“病死肉、注水肉售卖”“奶源不安全”等几大类。“tian”等网民接连发问:“地沟油""药你命”“黑心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这些无良词汇为何总和食品连在一起?问题食品缘何屡禁不绝?监管部门能否杜绝“软监管”“马后炮”?食品行业能否重建诚信体系?无良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何时出局?(2)针对网民的提问,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请你从“市场规则”的角度说明如何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网民通过网络向监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发问“食品安全”问题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