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利用定值电阻R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表中I为通过电阻R的电流,P为电阻R的电功率。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电功率P与电流I的关系:在 的条件下,P = 。
如图是小红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时连接的电路,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电源电压恒为6V.(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甲图电路连接完整.(2)电路连接正确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但电流表有示数.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A.更换小灯泡B.检查电路是否断路C.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3)当开关闭合,变阻器滑片P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 ,电压表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正常发光,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电路电流为 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你采取的调节方法是:___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3)接着使烛焰向右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到某一位置,才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4)把图甲所示的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的地方,在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图乙中的 ,下列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规律相同的是 (填“放大镜”“照相机”或“投影仪”)。
小明同学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金属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煤油),对浸在液 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探究过程如图所示,部分数据记录见右表。
(1)请将表格中的数据填全。(2)分析图中的A、B(或A、C……),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 (填方向)的浮力;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是 N。(3)分析图中的 三图,说明浸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分析图中的D、E两图,可以得到结论: 。(4)小明进一步分析、计算B、C、D、E四种情况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并与四种情况下浮力的大小进行了比较,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巨磁电阻效应1988年阿尔贝·费尔和彼得·格林贝格尔发现,在铁、铬相间的三层复合膜电阻中,微弱的磁场可以导致电阻大小的急剧变化,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巨磁电阻效应”.格林贝格尔发现,并非任意两种不同种金属的三层复合膜都具有“巨磁电阻效应”.三层膜中,只有两侧是铁、钴、镍这三种容易被磁化的金属中的一种,中间一层是不易被磁化的其他金属,才可能产生“巨磁电阻效应”.用R0表示未加磁场时复合膜的电阻,R表示加入磁场后复合膜的电阻.实验测得,铁、铬组成复合膜的与磁场强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三条图线中铁膜层的厚度均是3nm,图线1、图线2和图线3中铬膜层的厚度分别是1.8 nm、1.2 nm和0.9 nm.1994年IBM公司利用“巨磁电阻效应”,研制出“新型读出磁头”,用于家用计算机的硬盘中.这种磁头将磁场对复合膜阻值的影响转换成电压的变化来读取信息.(1)以下三层复合膜可能发生“巨磁电阻效应”的是 .A.铁/钴/铁 B.钴/铜/钴 C.金/铝/金 D.铜/铁/铜(2)图乙中所加磁场强度逐渐增强时,图线3对应复合膜的阻值的变化情况是 .(3)“新型读出磁头”可将微弱的磁信息转化为 信息.该转化过程 (是/不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4)图乙中当磁场强度是20单位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线1的阻值最大 B.图线3的阻值最大C.图线1的阻值变化最显著 D.图线3的阻值变化最显著(5)图丙中“A…E”是家用计算机硬盘某磁道.铁、铬复合膜的“新型读出磁头”中电流I保持恒定.磁头从左向右匀速经过该磁道的过程中,磁头两端电压U变化情况如图丁所示.如果用1表示有磁区域,0表示无磁区域,则用1和0表示图丙中ABCDE是 .
在比较相同厚度的海绵和棉花的保温性能的实验中,小明先用海绵包着装有热水的烧瓶,每隔5min测量一次水的温度,用t1表示.25min后,将海绵换成相同厚度的棉花,每隔5min测量一次水的温度,用t2表示,实验记录如下表.用表中数据作出t2-t图像如图中图线2所示. (1)图示温度计是10min时t1的值,读数为 ℃.(2)用海绵包裹时,25min内烧瓶中水的温度下降 ℃,此过程中瓶中水的内能 (减小/不变/增加).(3)两次测量的25min内,用海绵包裹时水放出的热量 (大于/等于/小于) 用棉花包裹时水放出的热量. (4)在坐标纸中作出t1-t图像.(5)根据实验能否得出结论?如能,写出结论,如不能,请说明理由.答: (能/不能).结论或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