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要依据是
中国历史上有种赋税制度,农民缴纳的赋税与他拥有的财产没有必然关系,而是有一定的数额。原先,农民是分到多少田,缴多少赋税,后来他们已经分不到田,或分田很少,但仍要缴同样的赋税。如此一来,这个制度就很难再实施下去,而必须改变。请你想一想,当时的政府进行了什么样的改革?
在一份与户籍登录有关的古文书记载:“户主余善意,年二十二岁,……拥有二十亩永业田,二十八亩已授,七亩口分田,总计应授田一顷六十一亩,一亩居住园宅,一顷三十三亩未授,……”请问这份文书反映的制度为何?
在十六世纪中期,一位葡萄牙作者将其在广州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出版了中国见闻录,其中有一段记载说:“皇帝在省城里成立了一所学校,由政府负担经费,负责审核的官员命令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集合到省城,详细询问每一位学生有关法律等的相关问题。”请问这段文字最可能是作者对下列那一种制度的描述?
有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于这句话,我们应有何理解﹖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