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内文言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①徐喷以烟( ) ②方出神( )③吾日三省吾身( ) ④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⑤然数年恒不一见( ) ⑥ 或凭或立(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翻译下面的语句。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第二段中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课文语句回答) 下面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共11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为: (2)宜:2、翻译下列语句。(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注: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ɡòu):责骂。⑥胡:为什么。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①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________ ②使侄录之 ________③索笔疾书 ____ __ ④执所书问曰 ________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译文: (2)丞相熟视久之, 并不自识译文:
爱莲说 ( 14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⑴、陶后鲜有闻(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⑷、亭亭净植( ) ⑸、宜乎众矣( ) ⑹、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下列句子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⑵、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重庆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阅读《赵普》完成下列各题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普少习吏事 ( ) ②读之竟日 ( )③普颜色不变 ( ) ④他日补缀旧纸( )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2 分)
用文中原句回答:(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 : 。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 。 简要说说本文写了赵普那两件事? 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