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在不受限制的环境下生活,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应是__________ ;若在自然环境中,由于环境的阻力,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_____________。(2)若此研究的种群为一草原牧场的牛群,则此牛群的最大放牧量不应超过 ____________。(3)从种群特征分析,b曲线自然种群数量达到稳定状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每空1分,共9分)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从 开始到 结束。 (2)图A表示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cd段表示细胞分裂进入 期,染色体变化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de段表示细胞分裂进入 期。 (3)图B表示的细胞分裂期相当于图A中 段,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染色体 条。 (4)图C所示细胞与图B所示细胞相比,在图A中de(或ij)段的显著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图A可以看出,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具有相同数量的染色体,所以,细胞的有丝分裂对于生物 有重要意义。
(每空1分,共10分)某研究小组对一大豆新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开展研究,首先将大豆种子置于水分(蒸馏水)、通气、光照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测萌发种子的干重变化,结果如右图所示。据图分析:(1)第2-6天,种子从外界吸收________,参与细胞内生化反应,导致干重增加。6天后种子干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2)种皮未突破前,种子以无氧呼吸为主,第4天,实验小组测得种子吸收的O2和释放的CO2之比为1:3,此时大豆细胞内有机物________增多,该物质产生于细胞的_______中,产生该物质的葡萄糖占被分解葡萄糖的比例是______。第______天,大豆的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大致相当。(3)实验小组在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测定不同温度对大豆叶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大豆最适生长温度是________℃左右,在此温度下,每l00mm2叶面积上1小时光合作用制造的葡萄糖是_________mol。(4)研究小组发现沙尘天气影响大豆生长,分析认为:首先,沙尘天气直接影响叶绿体中的______产生,其次沙尘堵塞大豆叶气孔,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阶段。
(每空1分,共11分) 图1为某植物所在密闭大棚内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图2表示该植物在温度为A时光照强度分别为a、b、c、d时单位时间内气体的变化情况。图3为25℃时,a、b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图1乙丙段植物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甲、乙、丙、丁中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的是___________,对应图2中的__________(用a、b、c、d表示)点。光照强度为d时,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从外界吸收__________个单位的CO2。(2)图3中,对于b植物,假如白天和黑夜各12小时,平均光照强度在___________klx以上植物才能生长。对于a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适温度为25℃和30℃。若使温度提高到30℃(其他条件不变),图中P、M点移动方向为:P点__________ ,M点_____________。(3)要测得植物在温度为A且光照强度分别为d时的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至少需要设计两组实验:一组将植物置于________条件下,测得呼吸作用速率,可在装置中放置NaOH溶液,导致装置压强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另一组将同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置于光照强度为d的密闭环境中,可在装置中放置NaHCO3溶液或CO2缓冲溶液,所测得数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植物细胞吸收18O2,放射性元素__________(能或不能)出现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中。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研究细胞膜的结构和成分,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你设计一个简易实验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并对其成分进行鉴定。A. 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⑴ 选用的最好材料是人或哺乳动物的 ,其原因是 。⑵ 如何对材料进行处理? 。⑶ 用 进行多次冲洗,即可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B. 对细胞膜的成分进行鉴定:⑷ 在制得的膜成分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如果产生 反应,即可证明细胞膜成分中含有 。⑸ 研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非脂溶性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⑹ 该实验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有 。
Ⅰ.根据图解完成下列问题。⑴ 图中反映的是细胞膜的 的功能。⑵ 图中甲表示的是 的细胞,乙表示的是 细胞。⑶ 图中②表示 细胞膜上的 ,其化学本质是 。Ⅱ.完成下列有关细胞间信号交流的问题: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有间接传递信息的,如内分泌腺细胞将 分泌出来后,由 运送到全身各处作用于远处的靶细胞;有直接传递信息的,如 和 的识别和结合则是通过两个细胞 的直接接触,完成信息交流。